蒼南縣礬山,因礬得名,已探明的明礬儲量約2.4億噸,約占全國的80%、世界的60%,素有“世界礬都”之稱。礬山的采煉明礬開創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640余年歷史,目前,礬山仍保留著明礬始祖宮、登山石步道、古礬窯、礦工石頭屋、礦主老宅院、工人大禮堂、蘇式辦公樓等一大批人文歷史景觀,經初步勘察共有5大類、100多處礦業遺址。礬礦至今仍保留沿用了半機械、半體力的采煉技術,其煉礬遺址是浙江省“文保”單位中唯一仍在生產的工業“活遺址”。
明礬主礦山——雞籠山有10個采空中段、內有天井、斜井、盲斜井等一系列設施,構成完整的生產、運輸和安全系統,采空區面積達353萬立方米,數不清的地下礦洞環環相套、層層相疊。硐內常年恒溫16℃,有完整的生產、運輸、安全系統,在文革時期建成的地下大型會議室,現仍可見硐壁上有部分毛主席語錄,是目前溫州礬礦唯一一個以半開放形式開通對外參觀、考察、學習的礦硐旅游體驗區。
蒼南縣于2012年啟動了溫州礬礦遺址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工作,通過一系列活動,現已完成了福德灣古民居保護修繕工程,建成了溫州礬礦博物館、礬都奇石館礦石館、礬文化體驗中心等一批文化設施和旅游項目。福德灣礦工村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因礦成鎮的礬山鎮內有礬塑工藝、礦工號子等一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沿襲著農歷九月初六明礬節和七月初七馬仙娘娘出行等傳統民俗活動。近年來,礬山鎮圍繞“文化立鎮、旅游興鎮”的發展定位,以“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為主線,以全域旅游打造為主抓手,大力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博物館小鎮、省級衛生城鎮、省級旅游風情小鎮”四鎮聯創,積極申報國家工業遺產、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植物園、國家文保單位等五張“國字號”金名片。此次礬礦遺址成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礬山鎮大力推動文物保護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為礬礦申遺進一步堅定了信心。
2019年10月7日,礬山礬礦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礬山鎮:礬山鎮位于蒼南縣東南部山區盆地,平均海拔280米,境內因盛產明礬而得名,素有“世界礬都”之稱,是浙南最悠久的礦山集鎮。下轄17個行政村、9個居民區、2個辦事處,總人口4.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54%,區域面積59.6平方公里,是溫州市一星級文明城鎮、市級衛生城鎮和雙擁模范鎮,是蒼南縣的經濟文化強鎮之一。 礬山鎮物產豐盈,資源富饒,除了…… 礬山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