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渭南市 > 潼關縣旅游

潼關古城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潼關古城
潼關古城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潼關,從始建至唐代,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多變,設施不一。東漢初期,廢棄位于河南靈寶縣的函谷關,漢獻帝先后遷關于河南新安及弘農衡山嶺,又于建安年間,遷關于潼關上南門外,即今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潼關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從其遺跡看,東起原望溝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地勢平坦而廣闊。南北朝時,北周閔帝宇文覺在此打敗東魏大將竇泰后,改潼關為“潼谷關”。

潼關古城

隋大業七年(611),將潼關遷于南北連城關間的坑獸檻谷(今港口鎮禁溝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設防約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資助遷關,移近黃河(即今港口鎮的舊城址),建有關樓,城外開挖塹溝。宋、金、元三代,潼關城址未變。。

潼關古城

明代,將城池擴大,設潼關衛。洪武九年(1376)將關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規模的擴建。東、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約16米,南與東南一隅,是順山勢之高下,削成垛口,高達30多米,城池周長11.2公里。把麒麟山、鳳凰山、象山、印臺山、筆架山等囊括于城中。建有六處城門:東門名“金陡”;西門名“懷遠”;南有上南門、下南門;北有大北門和小北門。東、西門和大北門建有高大城樓。建文二年(1400)及正德七年(1512)給水關建了樓。嘉靖十八年(1539),又修建了兩個重門。萬歷二十九年(1601)又作了大規模的重修,給這些建筑物命了名:東門樓叫“迎恩”,東甕城叫“占紫處”,東郭門樓叫“天險”;西門樓仍沿用“懷遠”,西甕城城樓叫“大觀亭”,西郭門叫“地維”;上南門叫“凌云”,下南門叫“迎熏”;大北門叫“吸洪”,小北門叫“俯晉”,北水關樓叫“鎮河”。取名古雅,寓意深長。明代潼關城墻,現在仍有留存。

潼關古城

清代仍在潼關城設防,城池規模一依明朝,但多次復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下臨黃河的北面2400多米土城墻砌了磚,并重建了南、北水關樓,復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個城門。東、西門的樓名依舊。大北門改名“鎮河”,小北門改名“拱級”,下南門改名“鳳翔”,上南門改名“麟游”。南水關有閘樓七間,北水關有閘樓九間,規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城而過,中經橫跨東西的石橋,宛如長虹,復波往來,引人入勝。后來又給東、西兩面的土城墻砌了磚,更加完美,雄偉壯觀。

潼關古城

明清的潼關城,除城墻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關城內外,山上山下,還建有30多處庵堂寺廟以及木石牌坊,這些古建筑物,雕梁畫棟,飛檐疊障,古色古香,構筑精美。清代,潼關城內的街巷多達50多條,在不大的城內,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華程度可以想見。

潼關古城
潼關古城
潼關古城
潼關古城
潼關古城

秦東鎮:潼關縣秦東鎮原名港口鎮,2002年元月并鄉建鎮后,由原港口、秦東鎮合并而成,并正式更名為秦東鎮。該鎮北隔黃河與山西省風陵渡相望,東出秦地與河南靈寶為鄰,西接華陰市,現南靠潼關縣城,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美譽。全鎮區域面積64.7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18523人,其中農業人口17981人。 秦東鎮地理位置優越,境內電力供應充足,…… 秦東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巡游足跡之2022暑假(酷暑炎夏)

·第七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連城烽火臺遺址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 中文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