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主要位于伯先路西側至京畿嶺一帶,多為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早期建造。第二次-戰爭后,咸豐八年( 1858 )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辟南京、鎮江、九江、漢口等十處通商口岸。咸豐十一年( 1861 )在云臺山麓鎮屏山、迎江路、江邊一帶設租界,建英國、美國、日本領事館,從此出現了眾多西洋建筑。此后又出現了一些仿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有中國古典民族風格建筑等。
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于 1992 年由鎮江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筑有:
金山飯店舊址 :位于伯先路 27 號,西式建筑,兩層,四開間。青磚砌筑,飾以紅磚弦邊、圖案,四坡水屋面,臨街各間設有券門拱窗。建于清末民初,寧波同鄉會曾設于此。
江南飯店舊址 :位于伯先路 29 號,建于 1927 年。原為國民黨政府蘇、浙、皖郵政受理處處長屠家驊的公館。四開間,中兩間為四層,兩側三層,青磚疊砌,平瓦屋面,邊門上有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書“捷徑”石門額一塊。臨街三樓設有挑式涼臺,圍以鐵欄,為中西合璧建筑。樓后有花園。
蔣懷仁診所舊址 :位于伯先路 35 號。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建,為鎮江最早的私人西醫診所。三層樓房,傍山而建,以紅磚為主的磚、木、石混合結構,計 40 多間。樓中部突出門樓,皆雕有花柱頭,顯得富麗堂皇,室內頗重裝飾,為仿歐洲古典建筑形式。據傳,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來鎮江時曾在此下塌。
鎮江商會舊址: 位于伯先路 73 號,原為洋務局遺址,現建筑于 1929 年建成。一幢兩進,有房屋 70 多間,占地面積 1891 平方米 ,有于右任書寫的“鎮江商會”石門額一塊。整個建筑為中西結合形制。老商會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在大龍王巷,初名鎮江商務事務所,嗣后鎮江為開商大埠,改為鎮江商會。往昔鎮江因得江河之利,商賈云集,僅西門處行棧即達 400 多家,有 11 個省的客商建了會館, 20 多個行業建立公所,商會為其首,對發展商業,促進貿易,創辦社會公益事業,均有成效。
廣肇公所舊址 :位于伯先路 82 號,坐東朝西。有廳房、正房、偏房、廂房二十多間,占地近 600 平方米 ,圍墻高筑,庭院深深。正面門樓的石橫額上刻有“廣肇公所”四個字,是前護川督陳 燏 書,大門設罩,雕琢精細,有福、祿、壽三星及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習俗裝飾,為傳統的古建筑風格。門在內廳向西,面闊 3 間 12 米 ,進深 3 檀 9 米 ,檐柱高 4.5 米 。廳前南側廂房中有“廣肇公所記”壁碑一方,記述了廣肇公所的由來及重建始末。現正廳已毀,余皆尚存。
廣肇公所的名稱是因為此建筑是由廣州、肇慶兩府旅鎮客商合力興建,為兩府商人聚會及洽談業務所在。原址在運糧河旁,現址是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 )由卓翼堂主持重建。民國初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從上海至南京途徑鎮江,曾在公所住宿一夜,在此召見各界人士,發表演講。
紅萬字會江蘇省分會舊址 :在京畿嶺上,屬于地方慈善機構。 1923 年建,后又擴建。整體建筑為中西合璧式的樓房,計有 52 間,分為兩個單元:東單元為中式建筑,磨磚大門,內為兩回廊式樓房,共 32 間;西單元為四層西式建筑,有盤旋臺階拾級而上。頂部另筑有兩層木質攢尖頂、八角亭一座。此會建于 1934 年,由商會的頭面人物主持,是慈善機構,供奉儒、佛、道等諸教神仙。
“英租界”工部局舊址 :位于長江路 209 號,工部局為管理租界的最高行政機構。三層樓房,磚木結構,呈長方形“凹”字形,長 22 米 ,寬 11 米 ,與英國領事館同一建筑風格。
除上述這些近代建筑以外,另還有內地會教堂、浸禮會教堂、《新華日報》社舊址、鎮江老郵電局、定福寺、賈公館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