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寶豐舊址群位于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趙莊鎮、肖旗鄉、城關鎮、楊莊鎮、石橋鎮、前營鄉、周莊鎮、張八橋鎮、大營鎮等。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后,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兵團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大軍越過隴海路進軍豫皖蘇,三路大軍布成“品”字形陣勢,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吸引、并殲滅大量國民黨軍隊,迅速解放中原大部分地區。1948年2月,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在淮北休整。同年4月中旬,挺進豫西,與陳謝兵團和華野陳(士榘)唐(亮)兵團會合,由劉、鄧統一指揮,開展寬大機動作戰。
1948年4月20日,劉伯承、鄧小平致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原局轄區甚大,領導力量極嫌薄弱,建議加強中原局,組建中原軍區”。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決定:“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至川陜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并決定以鄧小平為中原局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12人為委員重建中原軍區,將劉鄧大軍和陳謝兵團所屬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陳毅為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李先念-為第二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鄧子恢、張際春(兼政治部主任),參謀長李達。
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下轄豫西、豫皖蘇、江漢、桐柏、皖西、鄂豫、豫陜鄂(不久,豫陜鄂分為豫西和陜南兩個軍區)等軍區并統一指揮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等7個縱隊和第三十八軍(后改為陜南軍區部隊),另轄華東野戰軍陳(仕榘)唐(亮)兵團的第三、八、十縱隊,暫歸中原野戰軍指揮。
1947年11月寶豐解放,作為中共豫陜鄂五地委駐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根據中央關于相對穩定指揮機關駐地,以利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在中原協同作戰的意圖,1948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移駐寶豐。26日前后,中原局、中原軍區司令部分別進駐縣城西北趙官營及北張莊村。從此,寶豐成為當時中原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領導人在這里部署指揮過宛東、開封、睢杞、襄樊、鄭州、桐柏江漢等重要戰役,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發布了一系列重要文告,并創辦學校,培養了大批干部和技術人才。中原局還選派中原局政策研究室干部王志杰兼任寶豐縣委書記,把寶豐作為新區政策的重點試驗縣,由鄧子恢、李雪峰親自指導,總結新區建設經驗。當時,太岳、太行和華北老解放區向豫陜鄂各戰場輸送的兵員、物資,均經寶豐中轉,由此寶豐成為中原解放區首府。
1948年秋,中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期間,中原軍區消滅國民黨正規軍20多萬人、地方武裝10萬余人,摧毀了國民黨在中原的防御體系,并建立行署以下各級人民政權,財經狀況大為好轉,為在淮海地區組織戰略決戰創造了良好條件。10月22日,鄭州戰役告捷,陳毅、鄧小平和劉伯承等領導人,隨即赴淮海前線指揮作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機關亦于11月13日全部移出寶豐。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張際春、李雪峰、李達等領導人在寶豐運籌帷幄,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摧毀了國民黨在中原的防御體系,扭轉了中國的戰局,保證了中共中央實施中原戰略的偉大勝利,為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加速了解放戰爭和全國勝利的步伐。為發動淮海戰役打下了深厚基礎,在全國解放戰爭史上樹起一座光輝的豐碑。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寶豐舊址群包含: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舊址、新華社中原總分社舊址、中州農民銀行舊址、李雪峰舊居),中原軍區司令部舊址,劉伯承鄧小平舊居、中原軍區司令部軍政處舊址、中原軍區司令部情報處舊址、中原軍區團以上干部會議會址,中原軍區政治部舊址,陳毅鄧子恢舊居,柳林會址,中共中央中原局臨時駐地舊址,中原新華書店總店舊址,中原軍區軍械處舊址(襄樊戰役戰俘關押地舊址),陳賡舊居,寶豐會議會址,焦樓會址,中原大學舊址,豫西行政干校舊址,豫西軍工處兵工廠一分廠舊址,豫西軍工處兵工廠二分廠舊址,中原新華書店印刷廠舊址,中原軍區《南征一年》印刷地舊址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