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寺覺皇殿是一座明代古建筑,位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原金堂縣縣城),是原明教寺建筑群僅存的建筑。覺皇殿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代表了四川地區明代中期木構建筑深受官式建筑風格影響的特點,其殿內至今還保存了大量的明代建筑彩畫、壁畫,以及兩尊明代彩塑(一尊佛像、一尊童子像)。
明教寺創建無考,唐咸通九年(868年)重建,中和二年(882年)賜名凈土寺。北宋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06年~1012年),胡嗣等人捐資抄寫經藏,并建五間大堂,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稱明教寺。當時其寺“前望通衢,外連平野,周圍三里,雄峙一方”,幾乎占據了今城廂鎮東北部的全部街坊。
宋元之間,戰亂頻仍,明教寺遭到破壞,經過明代累次重建、擴建才奠定了以后的規模。明初,“僧文雄重建佛殿三間……中塑佛像三,左右為僧房、齋堂各六間,又東為鐘樓西塔各一座”。[iii]洪武十五年(1382年),各縣設僧會司,金堂縣即設于明教寺內,當時的僧會惠顏“建方丈三間”。正統間(1436年~1449年)僧會正昌“復增法堂、山門,飾金剛像”。
天順年間至成化元年(1457年~1465年),明教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凡舊殿兩廡山門,既支傾植仆,易腐維新,則又相地于殿后建大(間)[閣][v],規加于舊而不浮于度,且摶土肖像,金相玉質,而殿之兩壁繪以十二圓覺菩薩、十八羅漢、諸天三府神圣,皆出國工而妥奉如式,又前浚金剛池若干畝,后陸地若干畝,植松柏竹箭之類,為游息之處。……經始于天順十月初一日,訖工于成化元年正月初四日。”寺后有土丘稱金剛山,為僧人瘞骨處,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金剛山“被人劃掘白骨縱橫,知縣陳嘉謨捐俸金培修掩埋,種松柏其上”。
明末清初,明教寺在張獻忠、清兵等勢力的混戰中焚毀,僅覺皇殿“焚之不爇”,僥幸保存下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知縣的李廷宰看到明教寺頹敗后感慨“殿宇傾頹存血印,傷心六十年前劫”。后累次增葺,乾隆十六年(1751年)曾對塑像進行重裝(殿內榜題,詳見后文),至嘉慶六年(1801年)已初步恢復,“佛像莊嚴,棟宇宏闊,左鐘樓,右西塔”,但“垣墉殿角到處傾頹,甬道廊廡榛莽叢伏”。嘉慶十年至十三年,知縣謝惟杰主持修繕。
民國時期,明教寺內設金堂縣佛教分會。民國四年一月,于明教寺內開辦佛教會國民學校。1928年,于考棚開辦金堂縣立中學,1931年遷入明教寺,山門、鐘樓等建筑拆毀。[xi]直至解放前,明教寺內仍有數名僧人在此修行,與學校并存。解放后,寺院則一直作為學校使用,直至今日。寺內其他建筑被毀年代眾說各異,或說毀于民國,或說毀于建國初,殿宇名目有中軸線上的天王殿、接引殿及兩側的觀音殿、孔雀殿、雷祖殿、燃燈殿等。
1958年,覺皇殿兩根金柱下沉,危及建筑安全,因經費不足,校方采取頂升柱子加固基礎的方法,因此拆毀了連附于金柱的兩尊佛像及天王、童子等塑像,并將筒瓦屋頂換成小青瓦以減輕荷載。1981年,明教寺覺皇殿被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現占地范圍外延1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
城廂鎮:四川成都青白江區城廂鎮是青白江區的一個重要的集鎮區域中心大鎮。東與金堂楊柳、青白江姚渡鎮、日新鎮隔毗河相望,西與祥福鎮、大同鎮接壤,北與金堂清江鎮相鄰。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成都市總體規劃的都市區范圍內。距成都市31公里,距青白江區大彎鎮6公里,唐巴公路、城太公路和達成鐵路從境內穿過(其中唐巴路過境段為省川西旅游環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全鎮幅員面積…… 城廂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