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峨眉山市北大門的雙福鎮中心村,有一座地處峨眉山以外唯一的寺院——磁佛寺。磁佛古寺原名“撥云山庵”,創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是比丘尼常住寺院,因在撥云山而得名。明洪武初由智元和尚重建,改名“普渡寺”。寺雖不大,但卻擁有世界第一大瓷佛,幾百年中它曾幾度更名,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古寺?這期間究竟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從峨眉山市區出發,在雙福鎮與夾江縣的交界處,穿過成昆線,順著田埂向前不遠就是磁佛寺的地界。拾級而上,兩側翠柏蔭蔭,抬頭可望見廟里香煙繚繞。眼前這座玲瓏、古樸、四合院式的佛門古剎,是一座農禪結合的特殊寺廟,整座建筑為木結構,穿斗式梁架,歇山和懸山式相結合,小青瓦屋面,具有明顯的川西民居特色。
據說,明永樂初年,寺僧惠光法師曾去江西景德鎮募化觀音瓷像,無果而返。永樂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八,景德鎮瓷商謝元芳來峨眉與商家田萬鰲結帳時發生口角,惠光法師苦勸雙方,謝、田最終和睦。為感謝法師恩德,謝、田二人發心,在景德鎮塑燒一尊瓷質大型盧舍那佛像。佛像運到峨眉,供奉在寺院中,寺名也隨之改為“磁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