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游線路之一。
古鎮由東南西北四座古寨圍成,走進望崇寨,墻高三丈有余,堅固厚實,設有瞭望口和射擊口,易守難攻,寨門一關,固若金湯。
進入寨門,便是有"七里長街"之稱的神垕老街。過去,繁華的老街是古鎮中心,炮樓、古民居、廟宇彼此相鄰。而今,青石板鋪就的老街,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格局。
神垕有首明清時期民謠:"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神垕老街有四大特色,古橋、古廟、古寨墻、古民居。老街的主要標志性建筑是伯靈翁廟,它也是神垕作為千年古鎮的證明。
在中國,每個老行當,都曾有自己的保護神。神垕的鈞瓷也不例外。古鎮上始建于宋代的伯靈翁廟,也就是當地老人口中的"窯神廟",歷代多有重修,至今仍完好保存著古時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
進得廟門是花戲樓,戲樓前廣場雖不大,但據說卻是一塊"活地",看戲的人再多,也從沒擁擠過。花戲原是唱給窯神聽的,以保佑窯工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旁邊還有窯主們為自己聽戲而建的東戲樓。
神垕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時期修建的古宅院,依山依河而建,狹長幽深,當地人稱為三合一的院落格局。
每一個院落都是以家族姓氏聚居,每一個院落都有一個姓氏,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這些古民居結構對稱,雕梁畫棟,磚雕、石雕、木雕細致精美。同時,"神垕街,七里長,家家都有籠盔墻",把燒制時盛放鈞瓷的籠盔當作建筑材料,形成了神垕獨特的墻體。
早在夏商時期,神垕先民就開始從事農耕和冶陶。到了唐朝,神垕就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北宋徽宗年間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歷史上,神垕之名曾受四次皇封,盛極一時,名氣不下景德鎮。
幾千年間,朝代更替,這座古鎮的鈞瓷之路,卻延續千年,未曾變過。古鎮至今仍保持著早市的傳統,每個周二的清晨,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捎上自家的寶貝,來鎮上"趕早集"。
神垕古鎮,一條青石板路,一座窯神廟,便從夏商時期開始的文明里,走出了四次皇封的榮耀,千年不滅的窯火。時間在古鎮變慢,生活在古鎮變慢,唯一讓古鎮色彩斑斕的,便是那鈞瓷的窯變萬千。
神垕鎮:神垕鎮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處,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是禹州市、郟縣、汝州市三縣(市)交界處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鎮總面積49.1平方公里,總人口42000人,其中鎮區人口3.2萬人,鎮區建成面積10平方公里。近年來,神垕鎮先后被確定為“全國農村100個小城鎮經濟開發試點鎮”、“全國小城鎮…… 神垕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