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相傳為“神農創耒、斫木為耜”之地,自南北朝時陳朝(558-589)伊始、唐朝、元朝曾三度為新城市縣治所。自南北朝至清代,歷時1400余年,歷來為水運碼頭,商貿重鎮,商業久盛不衰,發展成為城鎮內鄉村第一大集鎮。古衡洲郡也曾設郡于此,《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載:“新城市,在湖南衡陽東南百五里,西瀕耒水,南接耒陽縣界,清時有巡檢駐此,即故新城縣治也。”
新市街為明、清代商品經濟發展初期耒水耒陽段四大口岸(新市街、灶頭市、黃泥江、大河灘)、和兩大碼頭之一,曾有過"九街十三巷"的記載。清末至民國初期,耒水支流敖河、淝江駛來的船只多在新市街停泊,每晚達200只以上,東湖、夏塘的茶油,馬水、安仁的糧食,及附近鄉村的木材、煤炭、豆類,皆以此地為集散口岸,糧食生意尤為興旺。民國廿四年(1935)粵漢鐵路通車后,在新市街做糧食生意的仍有近100家,每天經營糧食達數千擔,有的商號,糧、棉、油兼營,大商號每天可收購茶油100多擔。廣東也有不少商賈來到新市街坐莊收購谷米。新市街僅憑耒水之勢,商賈云集,店鋪林立,繁榮水埠。
商業的繁榮,促使服務業的發展,時有茶館30多家(兼營飲食)、伙鋪20多家,曾譽為“小耒陽”之稱的“千年水埠、新市古街”。 新市古街于耒水東岸依耒水而建,主要街道為南北走向,街道分為上街和下街;古時上街隸屬耒陽縣,下街隸屬衡陽縣(今析出衡南縣),這種“一街兩署”的特殊現象,估計還是當年這里為一個“黃金水道碼頭”的商業利益分配有關。據傳解放前新市街主要是四大姓氏,上街為黃姓和曹姓,下街為倪姓和廖姓,經常會為了地盤和家族榮耀打得頭破血流。在新市街就有“八月十五打石頭”之說,就是上街和下街的街坊在每年中秋節酒足飯飽后互相砸石頭出氣的習俗。不過在解放后,新市街統一歸屬耒陽管轄了。現在新市街還保存著長達4000米的古石板街,街上有不少三進老宅,有的為鏤空扇型窗臺,進門為三個天井。"九街十三巷"還有條"半邊街",這條街是依河而建,街旁就是耒水。街下新市渡為耒陽沿河30多處義渡口之一。
地址:耒陽市新市鎮
新市鎮:新市鎮位于耒陽市東北部,東接馬水、亮源鄉,南臨大市鄉,西瀕耒水與遙田鎮相望,北抵衡南縣江口、冠市兩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鎮政府駐新市新街,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42583人。 新市歷為耒陽名鎮,古曾設置為新城縣,后憑耒水之勢,商賈云集,店鋪林立,繁華之極。1995年,撤區并鄉后,由原新市、高爐兩鄉合并。 在經濟發展的道…… 新市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