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書院,位于湖南湘鄉(今屬婁底雙峰)永豐鎮。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設立義學。二十五年(1760),知縣張董達和少尹沈苔溪各捐助俸銀,倡議新建學舍,中里人士紛紛響應,共集銀千余兩,購買永豐用家碼頭園土作地基。因學舍對面有雙峰屏立,遂名雙峰書院。且臨近二水(湄水、四安河)合流,環境幽靜,宜于教學,邑士朱堯階曾撰聯云:“兩派交流好向此間尋活水,雙峰對峙更從何處仰高山。”
道光五年(1825),知縣胡鈞、舉人黃庭等在書院增建講堂和齋舍。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于書院對岸,從學者日眾。同治八年(1869),地紳曾國潢、程以敬、程經內等又在書院增建齋舍16間、廳堂3間和門前石路,規模益宏,成為中里第一學府。
書院主廳大成殿,供孔子和“萬歲”牌位。兩廡配享“先哲”,每逢春秋仲月上丁日舉行丁祭,8月27日舉行孔子誕祭,全院師生和地方官紳都須參與祭祀。每月朔、望,每年上學、散學,師生都要列隊在“萬歲”和孔子牌位前行三跪九叩禮,一遇皇室婚、喪、喜、慶時,也同樣跪拜。
書院設山長一人,綜理全院要務。山長由地方官從境內“經明行修”的舉人中擇優聘請,先后有鄧林皋、朱道談、謝效漠、曾希文、蔣懲秋等應聘任職。另選科甲出身的宿儒擔任經師,與山長分工授課。至于膏火、膳食等雜事,概由生徒輪流兼管。
生徒統稱生員或生童,由地方官選擇“鄉里秀異”,保送入院,沒有一定的修業年限,有不聽教導的,即予斥退。乾嘉年間,常年有生徒三四十人;咸豐八年(1858)以后,增至五六十人。
書院以替封建王朝培養統治人才為宗旨,生員以內科舉、登仕途為目的,故重視讀經史、習時藝、試帖、寫白招、兼論《大清律》和性理之學,以自學為主,經師只擇要講授,做個別指點。羅澤南、王龍文等曾肄業其中。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次年改為高等小學堂,蔡和森曾就讀于此。1941年改為湘鄉縣初級中學。1951年始置雙峰縣時,與湘鄉第二女子職業學校合并為雙峰縣一中。
永豐街道:雙峰縣轄鎮。縣府駐地。原名定勝鎮,1949年設永豐鎮,后改鄉、公社,境域多有變化,1984年復設永豐鎮,1989年東華、燈塔、金田鄉并入。位于縣境中部,湄水河西岸,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8.3萬。320國道和1847、1822省道穿越全鎮,距三塘鋪、洪山、雙漣火車站20公里。轄石坪、西沖、磨刀、光彩、紅荷、青杉、城坪、白楊、五四、源石、南岸、風江、金田、楊樹…… 永豐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