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衛城位于今慈利江埡鎮九溪村。明洪武23年設九溪衛,同年筑城。清康熙時,迭修完善。陳宗瀛《九溪衛志》載:“衛城筑于宋索口寨遺基之上,周九里十三步,高丈八尺,門四,皆有樓。北門外濠塹四百八十丈,東西南三門以溇水為濠”。今衛城殘存南北兩門及部分明代房屋建筑,北城墻及其濠溝大部尚存。
九溪古為“索口市”后因土家族、苗族聚居,宋設口索口寨,立柵為城,依山傍水。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九溪設衛建城。城墻用石塊磚頭疊就周九里十三步,高丈八尺,門四皆有樓,(東“朝天門”,南“迎熏門”,北“拱極門”,西“鎮邊門”),北門濠塹四百八十丈,東西南三門,以溇水為濠”。城似弓箭形。衛署設北門八寶街,住行政長官,主管衛轄區政治,其轄區甚寬,統麻寮、添平、安福、澧洲四所,北起湖北鶴峰,下至湖南安鄉,縱長五百五十華里,即今湘鄂邊區十縣。衛城內還有游擊衙門(今九溪完小地址)專管軍事練武作戰,現有校場坪、打靶坪等地名,存城衙門(西街中)專管衛城內民事糾紛。
九溪設衛之后,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朝廷為進一步鞏固衛城,從湖北安陸調兵一協(相當于如今的一個旅)進駐九溪城。軍中有四十八家官吏,見此地風光秀麗,交通方便,遂定居于斯。連同一戶單身漢在內,共計四十八家半,其中有一個叫賀貴的小官,就是賀龍的祖先,他們夫婦住九溪南門右側,歿后葬城北紫駝峰下(瓜凼)有碑可考,文曰:“創增修職郎賀公貴老大人之墓”。賀龍稱九溪為第二故鄉。解放前曾悄悄帶幾個隨從人員于清明節前后來此掃墓祭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