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濟寧市 > 任城區旅游

竹竿巷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竹竿巷

濟寧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竹竿巷是伴隨著運河的暢通,因運而生,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延續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沿革和變遷,竹竿巷長街由紙坊街、紙店街、漢石橋街和小竹竿巷四條街組成,西到任城路,南到圣泰橋,全長684米,沿街商戶185家。竹竿巷因竹器產業的經營而聞名于世,光緒年間,竹竿巷有較大竹業店鋪作坊37家,從業者200余人;國民年間有153家,從業者近400人;解放后有170家,從業人員700余人;改革開放后,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竹竿巷經營的商品種類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單一經營竹器業發展成為融竹器、木器、雜品、百貨、餐飲、休閑娛樂等多品類的經營格局,從業人員達到3000余人。竹竿巷作為濟寧城區的代名詞,已成為具有地方特色、聞名魯西南的知名街巷品牌,家喻戶曉。該街區內經營的老字號品牌均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中,經營年限一百年以上的老字號3家,五十年以上的1家,四十年以上的2家,三十年以上的2家,二十年以上的3家。可以說,濟寧竹竿巷從無到有、由發展到繁榮,見證了濟寧城區的歷史興衰,孕育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拉動濟寧城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竹竿巷是伴隨著元代運河的開鑿和全線貫通而出現,運河南通余杭,北連京津,給毛竹的運輸帶來方便,竹業客商赴江、浙、閩,湘、桂山區采購毛竹,分類捆扎,沿運河來濟寧,在運河岸上堆積如山,年存貨量多達百萬斤,逐步形成竹業一條街。后來,隨著竹業的發展和膨脹,竹業店也從竹竿巷向連接的紙坊街、漢石橋街和紙店街進行延伸和對接,形成了今天大概念上的竹竿巷。

漕運的暢通帶來濟寧貨暢其流、商賈云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鮮船、快船、馬船、供船、巡船、鹽巡船和民間商貨船穿梭往來,漕船的鑼鼓聲,衛丁的叫嚷,纖夫的號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藥材,南方的絲、竹、茶葉、陶瓷沿運而至,魯冀豫皖上百縣盛產的糧、棉、油裝船外運,南北商人匯聚于此。濟寧城內先后有九個省的商戶建立了七處會館,均布局在竹竿巷周圍,呈現出“通渠要道、運河兩岸、店鋪林立”的繁榮景象。航運的暢通,貿易的繁榮,手工業的發達,加之水司衙門林立,朝廷命官紛至沓來,金釵玉墜招搖過市,強力刺激著竹竿巷建設規模的擴大和風格的形成,一度使竹竿巷在濟寧這座古老城市里名聲大噪,令人流連忘返,成為濟寧城區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小橋流水,人家進枕河”的江南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濟寧城慢慢浸染開來。竹竿巷作為濟寧手工業最集中、商業最繁榮的地段,成為了濟寧的江南水鄉風格的典型代表。隨著竹業的發展與繁榮,竹竿巷沿街竹業店鋪向東延伸,折南而行,東端順河一轉形成了角尺形,紙店街、漢石橋街和紙坊街首尾相接,店鋪鱗次櫛比,在拐彎處聳立的金碧輝煌的濟寧東大寺,其建筑風格列居全國五大清真寺之首,乾隆皇帝親賜玉匾,并在此留下美麗的傳說,成為竹竿巷街區建設的高潮。自然天成的街道架構和衍生出的美麗傳說體現出濟寧人對竹竿巷的特殊情感。潺潺的流水、玲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拱橋,加之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濟寧城成為名符其實的“江北小蘇州”。

至解放前,濟寧的竹業發展到極盛時期,此時的竹竿巷,除了五戶較大的竹貨行外,還形成了“祥太”、“順興”、“太茂”等一百多家有名的店號和竹器作坊。但是,在兵匪橫生的戰爭年代,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再加上運輸困難,原材料匱乏,銷路受阻,竹竿巷的竹業生產一時蕭條,不少店鋪作坊歇業停產,名勝一時的竹竿巷,無可避免的陷入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局面。

解放后,隨著社會的安定,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及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一些較大的店鋪開始用機動舶船拖來大批毛竹。兗濟鐵路修復后,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線轉兗州來到濟寧,至此,沉寂了多時的竹竿巷又漸漸“蘇醒”過來。隨著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事竹業生產的匠人開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組織起紅光、黎明等生產組,1956年,在小集體互助組(生產組)的基礎上,個體經營竹業的店鋪作坊聯合起來,建立了紅光、黎明、建新等竹器生產合作社。為便于管理,建新、紅光、黎明竹器合作社先后改稱為第一、第二、第三竹器合作社。1958年,第一竹器社改名為建新竹藤廠,有工人三百余人,從竹竿巷遷移至越河南街。隨后第二、第三竹器社也先后遷出竹竿巷,分別改為鋸齒廠、儀表廠。從此,竹竿巷的大批竹器店鋪不見了,僅剩他們開設的門市部和個別的小竹器作坊。一大批百貨經營商戶入駐竹竿巷,促使由單一品類的專業特色街衍變成一條多品類、多業態、多經營方式的綜合商業文化特色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隨著城市改造進程的推進,濟寧人也開始改造自己的城市,將竹竿巷街區內極具文化特色的大街小巷進行了改造拓寬,對紙坊街、紙店街和漢石橋街原本的青石板路進行了改造,取而代之的,是兩邊像小箱子一樣的樓房和一條條的柏油路,雖然也保留了原來的名字,但就其古老竹竿巷的風貌有了較大改觀,除沿街文物、建筑部分保留外,竹竿巷的內外環境也有了較大變化,部分原貌失色,使竹竿巷一度被城市建設的高潮所吞噬。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蓬勃興起,濟寧市市委市政府和市中區區委區政府-遠矚,從尊重歷史、活躍文化、促進文化經濟的發展這一思路出發,于2006年在國家工商總局順利注冊了“運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并確立了“濟州古城·運河之都”的城市發展定位。2010年,市區兩級政府圍繞運河文化核心景區的建設,投資1.4億元,實施了竹竿巷、清平巷、運河南岸街外立面和道路景觀的改造。目前改造后的竹竿巷,讓市民和游客又重新領略到了她昔日的容顏。我們相信,按照打造運河南岸商貿旅游街、清平巷文化特色街、竹竿巷特色文化街的功能定位,不遠的將來,竹竿巷將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竹竿巷集中體現了濟寧建筑藝術最典型的特征,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南北商品的聚集和交易,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和派生,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商業文化。竹竿巷街區內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濟寧東大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守信門坊,竹竿巷本身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重點文物古跡、歷史建筑保存完好,沿街房屋遺跡具備一定規模。目前,濟寧市市委市政府和市中區區委區政府,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和沿街建筑物瀕臨倒塌的情況,對竹竿巷街區的部分建筑按照元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進行了改建,同時,對竹竿巷街區的三條主要街巷進行了道路路面的改造,鋪設了青石板,對部分文物和原有建筑物進行了保護性修建。目前,竹竿巷街區的現狀保存基本完好,經營方式基本保持在原有的狀態。

竹竿巷作為濟寧城區的文化特色街,長期以來在魯西南乃至全國均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歷史上看,僅竹竿巷街區清代的零售商和批發商日營業額白銀十萬兩以上,倍受清朝政府的關注和青睞;解放后,竹竿巷作為濟寧城區經濟發展的一條生命線,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曾經作為電影《兩個小八路》的主要拍攝基地,竹竿巷廣為全國人民家喻戶曉;從文化的傳承上看,竹竿巷街區的濟寧東大寺年接納中外游客12萬人次,對傳承弘揚宗教文化起到到了重要作用,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如今,竹竿巷作為濟寧城區的特色文化街和文化地標,在全社會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


>>梁山伯祝英臺合葬墓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аv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 日本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 老王亚洲精品熟女 | 亚洲狠狠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