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溝遺址位于孟津縣會盟鎮小潘溝自然村西南,黃河南岸丘陵臺地上。遺址南面臨溝,北臨黃河故道,西部緊鄰濟洛高速公路,土質疏松,土色褐黃。1983年10月16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小潘溝遺址南北寬270米,東西長200米,面積42307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在遺址的地表和斷崖上可采集到豐富的龍山文化遺物。遺址內發現的遺跡主要是龍山晚期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不少半地穴式建筑遺存。房基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均為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不規則形和袋形兩種;墓葬都有不規則墓坑,但無隨葬品。遺址內發現的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蚌器和卜骨。陶器以輪制為主,主要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并有少量的磨光灰陶和黑陶,紋飾除素面外,多為籃紋、斜方格紋,另有弦紋、繩紋、附加堆紋等;陶器火候較高,制作精美,全為小平底和多帶柄器物。器形主要有鼎,鬲、罐、杯、盤、澄濾器、紡輪等。石器主要有斧、鏟、刀、鐮、犁、鑿、矛鏃、彈丸、石環等,一般制作精致有孔者,皆為單面起鉆。骨器主要有鏃、錐、魚鉤和骨飾等,并發現一件完整卜骨。玉器主要有玉玦,玉璜、玉飾和玉鏟等。蚌器主要有刀和鏃等。
小潘溝遺址文化面貌比較單一,主要為龍山晚期和二里頭早期遺物。從發掘和采集遺物看,眾多酒器的出土說明該遺址農業比較發達,糧食出現剩余;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制作精美,工藝先進,鉆孔單面起鉆,反映當時先進的鉆孔工藝技術的提高;石犁的出現,反映出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當地不產玉,玉器的發現,反映出當地與其它較遠部落的物質交換;采集到的夾砂厚胎器,說明當地出現冶鑄工具;特別是卜骨的發現,反映了人們的精神意識,透漏出人類文明的先聲,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坎。因此,小潘溝遺址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存,它對探索文明起源,階級社會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會盟鎮:會盟鎮位于孟津縣東北部,東接鞏義、偃師、西連小浪底旅游風景區,北與洛陽吉利石化工業基地隔河相望,南距洛陽市10余公里。全鎮總面積128.8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總人口5.6萬,是孟津縣的工業重鎮、農業大鎮、文化名鎮,是河南省命名的“中州名鎮”、“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區”、“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小城鎮經營先進單位”、“文化先進鄉鎮…… 會盟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