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井鹽作坊遺址
四川自貢市被譽稱“天府鹽都”,在古代鹽業發展史上,它譜寫過光輝篇章。它那聳入藍天的采鹵天車,是歷代蜀南人民勤勞、勇敢和富于開拓精神的標志;它在鹽業科技上的探索與創造性的巨大成就,為古代文明作出了貢獻。據了解,自貢兩千多年的井鹽生產歷史上,共開鑿了13000多口鹽井,在19世紀到20世紀井鹽生產鼎盛時期,自貢到處天車林立,霧氣蒸騰,場面蔚為壯觀。20世紀50年代,自貢地區保存完整的鹽井有1000多口,天車也有近千座。天車是將地底深處鹽鹵采汲上來的提鹵工具,每一口鹽井都有一座天車,可算井鹽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天車系一種木制井架,聳立井口用于采鹵、治井、淘井。據史料記載,自貢最早的天車可以追溯到東漢年間。最初天車是獨腳的,以后發展成兩腳、三腳,天車形制構造的改變,與鹽井的深度、井徑、汲鹵筒的大小和長度相關聯,隨著井鹽生產的發展,采鹵天車的荷載增加,為了適應深井采鹵的需要,天車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獨腳、雙腳到多腳。
一座天車,由數百至數千根圓木、數千至上萬個木楔組裝而成。木料全為質地輕、耐腐蝕的杉木。它由塔式支柱組成,每根支柱都用一根根圓木圈合,用竹篾繩捆扎成空心柱子,外徑40至80厘米。天車最高可達上百米,十分壯觀。最為奇絕的是,這些圓木組成的巨大支柱,都只能從下往上一點一點地捆扎,每根支柱在一定的位置合成一體,最后汲鹵的纜繩從天車頂端的天輥子繞過垂直落下剛好落到地面上小小的井口中。天車的高度與其汲鹵時承載力的大小相關,一般每筒鹵水在50公斤左右天車需要12~15米高,每筒鹵水在100公斤左右天車需要20~24米高。一般20余米高的天車,需要圓木200余根。30米以上的天車,需要圓木三、四百根。天車一般可以連續使用30年左右,需要定期維修。架設和維修天車的工人稱為輥工。
位于自貢大安區楊家沖上鳳嶺的吉成井鹽文化遺址,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四口鹽井組成,占地25畝,是我國現存鹽井和天車最密集的地區。吉成井原名裕豐井,開辦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現在井深1108米,井徑10厘米。天車高12米;裕成井原名裕順井,清光緒年間由陜幫李世德號開辦,現在井深1213米,井徑9.93厘米,天車高18米;益生井原名西江井,清咸豐、同治年間由陜西幫開辦,現在井深1018.8米,井徑10.8厘米,天成井開鑿于1867年,1913年投產,現在1188米,井徑10.7厘米。吉成井鹽文化遺址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自貢鹽業和中國井鹽發展的歷史見證,體現了“天府鹽都”的歷史文化價值,反映了以天車為代表的城市歷史記憶。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方面由于鹵水的減少,另一方面效率更高的機械抽取方式逐漸替代天車汲鹵,天車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在2002年以前,吉成井鹽文化遺址上的4座天車和廠房仍在使用,后由于工藝陳舊,加上國家-了關于停止小灶鹽生產的相關規定,當時隸屬大安鹽廠的吉成井停工廢棄,天車、房屋等建筑嚴重毀壞,井灶設施無存,天車腐蝕嚴重并傾斜。隨著企業改制,該25畝廠區被轉賣,在了解了企業的實際困難后,自貢市政府決定,這25畝土地進行評估后,由自貢市土地儲備中心出資收購,按城市規劃作為旅游用地進行開發,吉成井鹽文化遺址交自貢市文物局管理。2010年,市文物局借吉成井鹽作坊遺址成功申報“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與環境治理項目”之機,爭取到資金,對該遺址圍墻、4座天車、灶房、鹽倉等進行了全面的搶救性維修,并將恢復古鹽場傳統的搗碓、采鹵、天然氣采輸、制鍋巴鹽等生產場景。
2013年5月,吉成井鹽作坊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以現圍墻范圍為界,面積1.46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北以保護范圍外延33-55米為界,西至兩口塘小區道路邊界,東北至人民路邊界,東至人民路臨街建筑西10米用地邊界,東南至小區消防道路邊界,南至保護范圍外30米梯道邊界。面積3.62公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