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角洞是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遺址,位于集鎮南500米處的小紅山腰部,系石灰巖溶洞。1983年7月,文物普查組在洞內發現一批石器和陶片,并采集石器3件,石錛6件,穿洞石刀1件,打制石器1件,均為磨光石器。經省市三級考古鑒定,確認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洞中文化大體分為兩層,上層為近現代堆積層,在大量的石灰巖角礫碎塊和石灰華碎塊中混入大量陶片和石器;下層多為器物碎片,炭屑和動物骨骸,黑褐色砂質土中雜入少量石灰巖角礫碎塊和石灰華碎塊,洞內分為生活區和住宿區,是云南發育完備、保存得較好的文化遺址之一。從出土石器、陶片的形式可看出,尖角洞遺址具有滇池和昭通兩種文化的特征,屬于滇池區域向滇東北過渡的一種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尖角洞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云南省內不可多見的重要遺址之一,文化內涵與東南沿海百越文化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另有部分石器則與滇池區域的石寨山類型以及昭通馬廠、閘心場類型相似。尖角洞遺址是曲靖地區迄今發現并經過試掘的唯一一個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填補了曲靖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空白。同時,擴大了云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范圍,為研究云南新石器時代及其與周邊地區的文化聯系,提供了新的重要地點。
1986年11月尖角洞遺址被宣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