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東西長37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1---1.5米厚。遺存豐富,出土有多種石器、陶器、骨器片等,鑒定為"龍山"文化。
遺址地處大別山支脈,安陽山西部腳下。屬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遺址座落在丘陵區西部邊緣與古泉河之間的高臺地上,東西長370米,南北寬250米。經考古測繪,高出地面4-5米不等,文化層厚度1.5-2米左右。遺址東北1000米有兩座山丘名"丁山"、"徐山";東50米,西100余米有古泉河支流老湖河和西湖河,屬淮河流域古泉河水系。南部被農田包圍,北部與古城,古城村民組民宅緊密毗連。
該遺址于1978年發現,先后有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河南省文物部門等相關專家都到此進行調查研究,由于1974年秋,當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使該遺址被一條南北貫通的新泉河劈為東西兩半。在新泉河東西岸邊暴露出明顯的1.5-2米的文化層,內涵豐富,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器物殘片標本。陶器有:鼎足、鬲腿、尊口等。還有少量豆柄,具有東周特征;石器有:石斧、石鐮、石錘、石鑿、石鏃等;骨器有:卜骨、骨匕殘片;還發現有鹿角、豬、狗等動物殘骨。1993年10月15日到11月20日,北京大學考古系博士研究生李維民課題研究需要,在信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固始縣文管會辦公室的左超、牛玉梅、朱澤勤的配合下,對遺址東半部進行了發掘調查,挖5×5平方米探方一個,深達3.5米,出土一批器物有:石斧、鐮、鏃、陶盆、陶瓷、陶鼎、陶鬲、罐、尊等器物及殘片。紋飾為:繩紋、藍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有的器腿還有手捏制工序。質地為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在探方中還發現西周時間童甕棺及遺骸。在文化層中發現多處灰坑痕跡。經考證是一處龍山至周代古遺址。
該遺址以其豐富的內涵,再現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風貌,體現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和認識社會,創造古代物質文明社會活動中的偉大創造力。其既具有黃河文化與淮河文化交融的特征,又有湖北石家河文化交融的特征,對于研究固始地區原始社會以來的文化淵源具有重要價值,是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泉河鋪鎮:固始縣轄鄉。1951年建泉河鋪區,1955年建中心鄉,1958年建泉河鎮營,1959年建管理區,1961年置公社,1983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20公里,東臨安徽省霍邱縣。面積81平方公里,人口4萬。泉河過境,通公路。轄三官、王店、安山、徐大營、張崗、丁堂、吳小廟、小王集、大壩橋、河橋、閻橋、古堆、十字廟、黃堰、平寨、徐山、泉河街道17個村委會。鄉鎮…… 泉河鋪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