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縣位于鄱陽湖北岸,為“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匯聚之地,這里濕地面積廣闊,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全境東西寬52.7公里,南北長80公里,幅員面積266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390.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2%。全縣轄24個鄉鎮,總人口78.28萬人,其中21個鄉鎮60萬人沿湖而居。擁有鄱陽湖水域面積185萬畝,占鄱陽湖總面積538萬畝的1/3強,湖岸線長185公里,占整個鄱陽湖湖岸線1200公里的近1/6。水域面積的廣闊性、濕地資源的豐富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為來鄱陽湖區越冬的候鳥提供了理想場所和充足食料,成為鄱陽湖區越冬候鳥的重要棲息地。每年秋冬季節,數十萬候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蒙古草原、俄羅斯等地不遠千里飛抵都昌縣鄱陽湖區越冬。濕地范圍內擁有鳥類230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7種,以白鶴為代表種群,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38種,以小天鵝、白琵鷺、灰鶴、白額雁為主要種群,小天鵝為大宗種群,省級重點保護鳥類69種。2012年4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都昌縣為“中國小天鵝之鄉”。
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是2004年4月30日省政府批準的濕地野生生物、野生動物類型省級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24″——116°36′30″北緯28°50′28″——29°10′20″,面積61.65萬畝,其中核心區12.3萬畝,實驗區49.35萬畝,主要保護對象是區內濕地生態系統及越冬候鳥。保護區2006年列為長江流域濕地網絡首批成員單位。由于保護區分布世界性和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越冬候鳥資源和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開展研究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教育、培訓的理想場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對鄱陽湖水系、長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氣候調節有著重要作用,其豐富的物種資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為了保護美好生態家園,促進人鳥和諧、人與濕地和諧,2008年縣委、縣政府積極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要求,研究成立了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科級建制,把濕地和越冬候鳥保護工作推入到專業保護、專職管理的軌道。管理局成立4年多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更得到了省環保廳、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保護區管理局堅持勤儉辦事業的方針,按照“保護優先、嚴格管理、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工作要求,緊鑼密鼓、有的放矢開展了一系列能力建設、宣教、保護、巡查、管理、-、資源調查監測、總體發展規劃編制等工作,使都昌湖區濕地和越冬候鳥保護工作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管理局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得以加強,形成了辦公有場所、基層有站點、巡護有設備、經費有支撐的格局;二是管護隊伍網絡不斷健全完善,保護區管理局和三個保護管理站共有巡查管護人員22人,同時重要區段還聘用了20名農民護鳥員;三是持續不斷的宣傳教育營造了濃厚的保護氛圍,社會各界對濕地資源和越冬候鳥保護的認知度、關注度、支持度得到了有效激發和提高,保護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四是濕地和越冬候鳥保護工作實現了平安有序,切實加強了湖區野外巡查頻次,徹底消滅了投毒、“天網”對越冬候鳥構成的威脅和損害,對傷病越冬候鳥進行了精心妥善救護,確保了候鳥生境安全;五是濕地面積萎縮、功能下降局面得以有力遏制,越冬候鳥種群數量穩步增加,尤其是白鶴、灰鶴、小天鵝等濕地生態環境指示性的珍稀瀕危鳥類在增多;六是候鳥自然保護區得到了嚴格的管理,不存在開發建設、破壞自然資源、景觀開發等影響保護區生態功能行為。由于工作扎實,保護成效明顯,2011年都昌縣榮獲全省鄱陽湖區越冬候鳥和濕地保護先進縣。到目前為止,2人榮獲斯巴魯生態保護獎,1人榮獲全國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先進個人,8人、3個鄉鎮(局)、4個行政村(站)分別榮獲全省2011年度越冬候鳥和濕地保護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