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口平溪江國家濕地公園湖南洞口平溪江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洞口縣,以對平溪江實施整體保護為原則,西與羅溪國家森林公園龍眼洞景區比鄰,東與資江0匯,全長43.8公里,東經110°32'7"~110°51'53",北緯27°3'14"~27°6'11"。規劃總面積981.6公頃。洞口縣屬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亦是衡邵干旱走廊的重度干旱縣,水資源的保護具有迫切性與必要性。
平溪江作為洞口縣的母親河,西處雪峰山東麓,東入資水口,經縣城穿經而過,不僅是雪峰山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江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的重要廊道,是構建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的糧食生產及沿岸20多萬居民飲用水源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并地處為我國南北鳥類遷徙帶上,為眾多遷徙水禽提供了重要停歇地和覓食場所;濕地公園生態區位優良。濕地公園內濕地面積704.9公頃,濕地率71.8%,其中:永久性河流濕地588.5公頃,洪泛平原濕地116.4公頃,洲島11處,河灘密布。濕地公園地形開闊、河床相對寬闊,水流平緩,河道彎曲,漫灘、江心洲發育,兩岸級階段地平垣開闊,一般高出河床2-3米,體現出溪谷平原區與丘崗區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征,在湖南省具有代表性,在湘西南山地區具有獨特性。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有維管植物149科,412屬,804種,占湖南省維管植物種數的18.6%,其中有以菖蒲、短尖苔草、虉草、節節草、益母草、球果蔊菜等為優勢種的濕生植物100余種。分布有野生脊椎動物154種,隸屬25目67科,占湖南省已知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6.8%,其中有鳥類93種。濕地公園內發現有國家重點二級保護植物樟樹、野大豆、金蕎麥;有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0種,有中日候鳥保護物種29種;有中澳候鳥保護物種8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16種,中國特有物種12種,濕地公園內野生動植物資類群多樣,代表物種齊全,無論物種數還是科數,在省內都占較高比例,在湖南省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彰顯了濕地公園內生物的豐富性、多樣性和重要的珍稀保護價值。
濕地公園濕地景觀資源豐富,形成了以洲?水?林?園為載體,融古、紅、綠、藍于一體。肖氏宗祠、鐘元帥廟、文昌塔、青云塔等國家、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點綴其中,古色古調;賀龍、肖克的臨時戰斗指揮部和紅軍主力宿營地以及紅軍標語墻等展現出深厚的紅色文化;回龍洲、伏龍洲為代表的等眾多洲灘,洲內古木參天,群鳥展翅,楓楊林、垂柳林、樟樹林、楠竹林、蘆葦灘等多類型的植被景觀,蔥綠蒼翠;平溪江、西洋江、黃泥江等蜿蜒曲折、婀娜多姿,水質清幽、形成連接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藍色紐帶。濕地景觀多樣性類型效應明顯。濕地公園秉承"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區劃為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保護保育區區劃為"一江兩系":即平溪江水質保護保育小區、支流水系保護保育小區、洪泛平原濕地生態體系保護保育小區;面積600.7公頃,占總面積的61.2%。規劃沿平溪江及支流水系周邊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社區生活垃圾的處理等防治措施,加強水岸的保護、修復,構建健康的水岸生態系統,保障濕地公園水質與水系的自然特性;對洪泛平原濕地生態體系進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加強濕地植被的多樣性的建設,適度開展棲息地恢復和營建項目,提升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
恢復重建區區劃為"一帶兩區":即"兩岸"防護景觀林帶重建小區、上渡頭采砂跡地恢復小區、石江河水系優化疏通小區;面積249.3公頃,占總面積的25.3%。規劃以保持平溪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目的,旨在通過對現有河岸的人工林、純林進行植被改造,對兩側植被不連續的區域實施景觀防護林的重建,形成濕地公園完整的綠色景觀防護帶,構建農田生態系統與濕地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廊道。并通過對上渡頭、石江河等河段開展水系疏通、水系優化等措施,以恢復和重建結構完善、功能完備和景觀優美的生態河段,維持濕地生態功能的有效發揮。
科普宣教區區劃為"兩洲一廊":即伏龍洲文化展示園、回龍洲生態科普宣教園、木瓜橋"十里畫廊"宣教帶;面積34.5公頃,占總面積的3.5%。規劃將回龍洲定位為以生態保護為主,以生態科普宣教為主題,集休閑、旅游為一體生態科普宣教園;將伏龍洲定位為以文化保護為核心,傳承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濕地文化為一體的民俗文化園;將木瓜橋"十里畫廊"定位為觀光、體驗、欣賞濕地公園洲?水?林?園的景觀長廊。以形成生態科普、文化展示、生態休閑為一體、零距離接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合理利用區區劃為"三洲一帶":即田家洲生態農林觀光園、水腳下洲生態農林產業基地、石灣洲雪峰密桔觀賞采摘園以及縣城區沿江風光帶;面積89.3公頃,占總面積的9.1%。規劃建設形成生態觀光、果蔬采摘、農作體驗等各具特色的綠色農林產業園與市民生態休閑、生態旅游、科普宣教等為一體的集散帶,滿足濕地公園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市民生態休閑,周邊農耕產業和諧發展的需要。
管理服務區區劃為"一區三站四點"的建設格局:即桃花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區、三個濕地保護管理站、四個社區共建共管點。面積7.8公頃,占總面積的0.8%,規劃按著精簡、高效、實用的原則,將濕地公園管理服務區打造成管理、科研、監測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集散中心,滿足濕地公園的發展需求。在功能分區的指導下,規劃通過"三江、兩岸、六洲、五園、多點"的總體布局,將濕地公園打造成以雪峰山-資江水系廊道生態系統保護保育為核心,以獨具特色的洲?水?林?園于一體的生態系統為特色,以宗祠、塔、廟等重點保護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生態保護、科普宣教、生態旅游、科研監測于一體國家級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