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秦、漢、明三次大規模修筑長城,在錦西境內穿過的是明代長城,又稱“遼東邊墻”,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遼東長城始建于明正統二年至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437—1609年)。《明史》記載:“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明代遼東鎮長城西起薊鎮長城交接的山海關北錐子山,北至義縣,東至黑山,轉向開原、昌圖,東南至鴨綠江邊,全長1000余里。
明代遼東鎮長城在連山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南自興城市元臺子滿族鄉入境,經寺兒堡鎮南的歪桃山到老邊,經村北越過山梁入沙河營鄉,經水口子西溝過高家屯南山,穿過公路經黃土坎南山到長嶺山。再沿小虹螺山脊轉向正北,在今塔山鄉境內盤道溝北登頂峰,到今大興鄉境內毛家溝轉向東北,經虹螺峴西二臺子、雙臺子進入平川。在火臺子過女兒河,經過臺集屯金家砬子、北安,在水口子村出境。穿越連山7個鄉鎮、53個村。全長32.5公里。
連山境內的明代遼東鎮長城主要分為石墻、山險墻、土墻三部分組成,明顯的石墻有兩段:第一段從北老邊后山到水口子西溝;第二段從長嶺山、盤道溝到西二臺子。在底寬四五米地基上,干壘石壁,內填石餡,隔一段距離壘一道橫墻,叫石垛墻。寺兒堡南山、沙河營、黃土坎南山殘存石墻墻基。全長19.7公里;險山墻在小虹螺山上,遇有懸崖峭壁,利用天險稍加修鑿即成,遺跡猶存。全長12.8公里;土墻在虹螺蜆、臺集屯的平川上,少數地面只見一條土棱,多數地方遺跡消失。墻上有磚石碓砌和土堆而成的敵臺45個,墻內山脊上有磚石碓砌烽火臺17個,還有城堡6個,分布在松山寺堡、沙河堡、長嶺山堡、椴木沖堡、大興堡、大福堡,在今大興鄉石灰窯子村西還有白花寨鐵場百戶所1個,塔山鄉還有塔山千戶所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