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墓(鄭和文化園)位于風景優美、著名佛教圣地的牛首山麓,現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周村境內,墓之小山,當地村民稱之“回回山”,稱墓為“馬回回墓”。1981年,南京市文管會與江寧縣文教局到“回回山”雜草叢生的地方進行實地勘查,發現該墓墓園宏偉,墳壙呈馬蹄形,土質墓包呈長方形。據當地群眾反映,這里原有鄭和墓碑,還有石刻等建筑,50年代時被毀。
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江寧文教局在江蘇省伊斯蘭教協會的指導下,將鄭和墓修繕一新。修繕后的鄭和墓,完全保持回族及穆斯林葬儀的習俗、規格和風貌,選用青質石料砌成墓園及墓蓋石,后墻上鐫刻“鄭和之墓”四個大字。從墓道入口有二十八級臺階,象征鄭和航海28年;臺階之間分為四個平臺,象征他訪問近40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平臺有7級,象征他七下西洋。
此外,這里還建起一座具有明清特色的接待室(陳列并用),一座飛檐挑角古色古香的碑亭,石碑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立。這些建筑在牛首山的背景襯托下,更顯得莊嚴肅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時,江寧區政府又斥資對鄭和墓園進行全面整修。文物部門本著保持鄭和墓周邊原有的歷史、自然風貌和特征,著力改善環境,完善硬件設施的原則,更換原墓道石質材料,墓道全長140.5米,寓意鄭和首航日為1405年;新建石質墓道牌坊;牌坊高5.6米,寬3.2米,牌坊上雕有七個圓圈寓意鄭和七下西洋0成功。擴建了文物展廳、史料館、文物展館、接待室等,以回廊相連接,整體擴建風格為仿明清四合院形式,新增建筑面積約546平米,活動廣場約875平米,鄭和墓停車場約900平米。
鄭和(公元1371-1433年),本姓馬,出生于云南昆陽(今晉寧縣)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的家庭,明代偉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先驅。從1405年起到1433年間,鄭和統率大小船舶二百余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先后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拓展了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明和中外傳統友誼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鄭和是世界航海的奠基人,是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他打通并拓展了中國與東南亞、東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海上交通,為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鄭和墓園現己成為廣大市民和青少年緬懷偉人航海業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 鄭和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