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堰,又名雙河塘,俗稱漾塘,原為慈溪余姚兩縣分界線,今為慈溪東河區與中河區的水位節制堰壩。堰壩呈南北走向,寬3.3至5.8米,全長960米,南與東橫河東端相接,北至鎮龍閘,東西為煙墩漾塘。東河上連杜湖、白洋湖,下通鳴鶴、觀城以東內河;西河西接東橫河,下經洋浦入海。兩河西高東低,水位落差約0.5米。
歷史上,慈溪和余姚兩縣共用一河,因游源諸地隸屬余姚,地勢高于慈溪,如遇連續暴雨,余姚上林之水泛溢,直淹慈溪鳴鶴等地,數萬畝農田則一片汪洋,鄉村農舍如同澤國,百姓屢遭水患侵擾。慈余兩縣為使百姓免受水災之苦,共同創建了抗御性水利工程——漾塘,把一條大河自南向北分隔成東西兩半。唐景隆元年(707年)邑人又創兩閘于漾塘,“南曰雙河”,“北曰洋浦”,雙河之名由此而來。宋乾道九年,里人曹閌捐錢二千緡,倡率鄉豪創建雙河界塘六百余丈,從此西流截斷,水患扼制,鳴鶴之田遂為膏腴,農業生產頻獲豐收。清人葉金鏗賦詩描述雙河的變遷:“一帶雙河寬,滔滔涌急湍。由來先蓄勢,從此挽狂瀾。高閣何時建,長河落日殘。欲張文陣起,藉手望詞壇!
雙河堰地理位置獨特,不僅是三北一帶的內河水上交通中樞,同時也是慈溪余姚兩縣百姓用于運輸、排澇、節流、灌溉的重要水利工程,宋代以來,備受關注。據光緒《慈溪縣志》記載:宋開慶元年五月,郡大使丞相委托趙若垟填雙河閘為實地,并出資一千貫在雙河堰旁立屋兩間。明正德十一年,因慈余兩縣鄉民在雙河堰發生水利糾紛,余姚上林鄉里人訴至朝廷御史臺,巡按御史成英、劉廷簠檄文責成臺郡守顧守璘、杭郡同知丁儀前往治理,復置雙河閘,使慈余兩縣的水利糾紛得以平息。清雍正年間,于雙河堰北部設“雙河木閘”(亦稱鎮龍橋閘),經管杜白二湖放水時閉閘。清光緒三十二年,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出資重修雙河堰,在堰北部兩端駁石坎242米。石坎采用條石錯縫平砌,上鋪石板,以作纖道,使雙河堰這一水利樞紐的功能日臻完善。解放后,為便于船只過往,雙河閘被改為車壩和船閘。
雙河堰是慈溪22處堰壩中時代最早、保存基本完好的一處古水利工程,對于研究慈溪、余姚兩地的古代水利史有著重要價值,2003年12月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晉升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橋頭鎮:余秋雨的故鄉——橋頭鎮,位于慈溪市中部,杭州灣南岸,東接觀海衛鎮,西鄰逍林鎮,南枕四明山余脈,北臨新浦鎮。距寧波市55公里,離慈溪市城區12公里,329國道和中橫線一南一北橫貫全鎮,橋頭天橋橫架于國道之上,交通便捷。全鎮的行政區劃面積為43.91平方公里,2004年底戶籍人口達3.55萬人,轄1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小橋頭村。 橋頭原隸屬余姚,1…… 橋頭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