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北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長春市東北部的長春高新區北區,屬長吉圖發展戰略規劃的核心區。規劃區域為南至四化橋,北至一間堡鐵路橋,西至京哈鐵路、東至遠達大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25°39′00″至125°35′61″,北緯43°96′72″至44°00′50″之間.規劃區面積11.9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37平方公里,水域面積4.6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3公里。2014年5月29日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長期以來伊通河是一條洪澇災害比較頻繁的河流,伊通河的四化橋至一間堡橋段,是濕地公園建設的重點防洪工程。濕地公園建設還能夠較好地解決污水和垃圾污染問題,伊通河北段每天大約有65萬立方米的污水直接或間接地匯入這個區域,占地26萬平方米的金錢堡垃圾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堆放240萬立方米,未采取任何防滲措施,對周邊地表水及地下水均造成嚴重污染。是伊通河北段的主要污染源,給伊通河北段水系造成了深度污染,使周圍百姓居住條件極其惡劣。項目建成后可實現防洪排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三大功能。通過對金錢堡垃圾場(封場)的污染治理,以及伊通河北段防洪區污水治理(截流),將更好地改善周邊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改善兩岸居住環境,提升城市綜合能力。濕地公園已完成綠化面積315萬平方米,柳堤上有柳樹品種共計51個品種,739株,包括旱柳、白皮柳、金絲垂柳、金枝柳、垂柳、龍須柳、饅頭柳、三蕊柳、蒙古柳、松江柳、河柳、筐柳、大黃柳、朝鮮柳、美國纖維柳等。另外,累計栽植喬木186個品種,6.97萬株;累計栽植灌木144個品種,1.53萬株。
公園總體布局為“兩區、三帶”——自然與人工自然過渡、良好融合的梯級自然適宜性結構。
“兩區”內湖區:以原生池塘濕地生境保護為基礎,融合景觀游賞、休閑娛樂等多樣化城市服務功能為一體,以人的活動為主體的區域。
“兩區”內湖區外河區:以保證水利功能為基礎,融合自然景觀、生物棲息、休閑觀賞功能,以自然生境為主體的區域。
“三帶”城市休閑功能帶——緊鄰城市開發區,塑造充滿活力、獨具藝術特色、活動豐富、服務設施聚集的城市休閑街區。
“三帶”長島生態過渡帶——內湖與外河的分界,是公園的生態“脊梁”,是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通道。形成湖泊-池塘-坡地-山林完整的自然生境梯度,并改變景區過于平坦和單調的空間感受,增加景觀層次,調整空間比例。
“三帶”綠色生態隔離帶——公園西部堤壩與綠化帶,隔離鐵路的影響,保障自然濕地環境的安全與寧靜。
項目規劃以保護生態環境,注重生態修復為基石,塑造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交相輝映的美好環境,將長春北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最具生態修復典范意義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濕地公園。
作為功能復合的城市濕地公園,長春北國家濕地公園將成為以濕地游賞、生態保護與修復、城市休閑、科普會展、藝術創意、民俗活動、宗教文化、體育健身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濕地生態公園,將為遠方的游客創造展現長春自然地域特色與人文活力的景區;為長春市民創造一處回歸自然、融入民俗、感受藝術、崇尚健康的綠色休閑公園;為開發區創造環境優美、特色鮮明、設施齊備的優質生活社區,最終塑造城湖交融,生態科普、休閑健身、游覽度假、民俗藝術共舉的城市濕地公園綜合體。
地址:長春市高新北區龍湖大路與環湖路交匯
電話:89368287
信息來源:吉林省林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