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岐山風景名勝區位于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城區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重點風景區。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二十四景”為:涌泉池、千丘田、觀音崖、老虎洞、烏龜洞、前沽塘、后沽塘、仙魚塘、寒婆巖、張口獅子崖、關門石、楊岐石窟、-曬果、猴子扒石、斗牛石、鐵籠關虎、小天池、三島湖、山頂泉、方竹林、棋盤石、別有洞天,子午泉、案山關等。它以峰巒之旖旎,溪澗之蜿蜒,巖石之突兀,云霧之纏繞,嵐光之掩映,成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處。
楊岐山位于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萍鄉城區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楊岐山山勢蜿蜓跌宕,林木蔚然深秀。張口嶺、萬仞峰、龍峰如筆架橫亙,張口嶺雄居中央,宛如雄獅昂首,張口滾球,萬仞峰、龍峰護衛其側。萬仞峰高峰沖列,陡峭崎嶇;龍峰盤旋夭矯,勢若游龍。從張口嶺遠眺,丘陵起伏,阡陌縱橫,村落如星,栗水似帶,百里風光,盡收眼底;回望“萬杉窩”,一片密密匝匝的杉林,遮蔭蔽日,霧氣氤氳。楊岐山地勢扼要,古代關卡很多。如位于寒婆嶺的“寒婆關”、黃泥坳的“同慶關”、新壩水庫之上的“案山關”,統稱為“楊岐三關”。
楊岐普通寺位于楊岐山,這里群山環繞,溪澗瑩流,松柏蒼翠,修竹婀娜。地勢猶如天堂開放在大地上的青蓮花,其中一瓣仿佛一尊大肚彌勒,普通寺則位于彌勒臍下,奇姿絕妙,無與倫比。
楊岐普通寺,原名為廣利禪寺,六祖惠能下三世、神會法嗣乘廣禪師于唐天寶十二年(753)所創,二十年后,馬祖弟子甄叔參乘廣為師,合力弘揚佛法,門風鼎盛。宋慶歷初(1041年)改為普通寺,為楊岐方會禪師所創,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臨濟宗下一大支派——楊岐宗祖庭。方會禪師上秉佛祖心宗,中承歷代祖師道統,將當時已形成宗派的臨濟禪文化發揮到巔峰。他接引學人,提綱挈領,因機善誘,形成了“禪宗楊岐派”,與慧南“禪宗黃龍派”并稱臨濟二派。至南宋,楊岐派經幾傳,勢力宏大,在中國禪林中形成席卷包舉之勢,并跨出國門,-至日、韓等東南各國,并遠傳至歐美,僅日、韓信徒就達200多萬人,尤其日本更多,楊岐宗在日本的信徒近200萬人。實現了慈明禪師對方會的預言“異時兒孫遍天下”。當今,楊岐宗已成為佛教禪宗最大最興旺的宗派。
如今,甄叔禪師親植“倒栽柏”巍然蒼穹。祖師塔銘、舍利浮屠,安然矗立。劉禹錫、王觀等大家墨珍,歷歷依在。目前祖庭正在恢復重建當中。
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
1.楊岐三關
楊岐山地勢扼要,古代關卡很多。位于寒婆嶺的“寒婆關”、黃泥坳的“同慶關”、新壩水庫之上的“案山關”,統稱為“楊岐三關”,案山關兩峰高聳,左右并峙,中平如案,前人曾有《案山關詩》寫道:“楚界連吳界,前山復后山。升平風日好,云影漾空關”。
2.方竹林
說起楊岐,人們自然會想到鎮山之寶的楊岐方竹,據考,世上方竹有多種,然而這種下方上圓略成筷子形狀的為此地特產,所以叫楊岐方竹,以示與外地方竹區別。說他是寶,確非虛言。你看他妙在干節,四方有棱,且盛夏生筍,先賢有詩單贊楊岐方竹:“生就身方造化功,非類群芳自著名。不在王母瑤池見,偏于人間仙境逢。”
如有機會游覽楊岐,瞻佛禮祖,千萬不要錯過了方竹,方竹集中在子午泉邊和湮水洞壁,現在在寺內也移種了一片。
3.千丘田
出楊岐盆地往東是大東嶺、小東嶺,這一帶梯田高低錯落,有的如腰帶那樣狹長,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更奇特的是能隨著季節而變幻著絢麗色彩,猶如一絲絲飄動的彩帶,這就是千丘田,實為鼎盛時楊岐普通寺寺僧出坡所開。
據說千丘的田是數不清的,不是數到999,就是數成1001,誰能數得清楚,必定大富大貴。
4.山頂泉
楊岐山到處有好水,甚至山頂也有好水,常年四季涓流不絕,“山頂泉”這池泉水,地處高山,碧如貓眼,冬天也不涸竭,常年四季淌流不息,站在“山頂泉”井邊,俯視碧澄的泉水,眺望遠處的景色,心情格外舒暢。站在山頂泉的山上可望到前古塘,它能容六十萬方水,可以劃船,塘邊有兩座小山,叫烏龜下水。塘里水碧如鏡,青山綠竹倒映水底。
楊岐普通寺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唐碑、唐柏、唐塔為省級保護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福田鎮:上栗縣轄鎮。1949年屬桐木區,1958年析置福田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位于縣境南部,鎮府駐福田,距縣府29公里。面積57.1平方公里,人口4萬。319國道過境。轄福田、文岐、桃花、清溪、大字、躍星、邊塘、戰山、明山、雙源、安全、長塘、長安、連陂、光沖、園藝場、田中、三田、硤石19個村委會和福田、硤石、清溪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煤炭、造紙、塑…… 福田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