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古戰場——烏林,位于長江中游北岸,洪湖市境內,距市區15公里,它南臨長江,與赤壁隔江對峙;北濱內荊河,同古老的黃蓬相依為鄰,是一片延綿環結的丘陵地帶。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并非火燒赤壁,實則火燒烏林。亦壁,因火燒烏林的大火映紅了對江的赤壁而得名。關于赤壁之戰,火燒烏林史料,《水經注》、《三國志》,明代嘉清《沔陽志》均有記載。
一千七百多年過去了,歷盡滄桑,昔日金戈鐵馬,兩軍鏖戰的古戰場早巳蕩然無存了。然而,戰爭的非凡氣勢與智慧卻是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在今天的烏林鎮境內,還保留著白骨塌、紅血巷、烏林寨、曹操灣、萬人坑、放馬場、魯公臺等多處古戰場遺址。
白骨塌:位于烏林鎮的江咀村,是當年烏林磯伸人長江邊沿的磯頭,現為若八十平方米面積的長方形土堆。當年,曹操水軍的戰船停泊在這里的沿江一線,孫、劉聯軍在攻曹營時,曹軍連鎖成排而調動不靈的戰船,就在這里西北一戰被焚為灰燼。在這一次戰役中,曹軍燒死、溺死的士兵數以萬計。大戰結束后,當地百姓將附近范圍內四處的曹軍尸體收殮一處,投進這里的一個天然大水坑中,在其上掩以浮土(一說是東吳土兵所為),若干年后,該處暴露出累累白骨,夜間磷火閃閃。至此,當地百姓稱為“白骨塌”。
紅血巷:位于“白骨塌”北面約二百米處,是當年火燒烏林戰斗最激烈的地方。當時,曹軍江邊戰船被焚,水營將士節節敗退,在此處與第二線步騎兵匯合,為保中軍營寨和掩護曹操撤退,拼命阻擊孫、劉聯軍,死傷土兵不計其數,血流成河。戰后,血河干涸,其形宛如一條血巷,百姓見其慘狀,故稱該地為“紅血巷”。
烏林寨:即整個烏林磯,長一千余米,寬百余米,東西走向,紅血巷也包含在內,為長江邊的高阜處,是當年的曹軍大寨所在地。當年,其南有一片茂密的松樹林,大戰時,曹軍戰船被焚,時值江風正猛,風助火勢,繼而將松樹林和曹軍營帳全部燃燒,整個烏林寨在沖天的烈焰中變為了一片廢墟。
曹操灣在“烏林寨”西北約150米處,是當年曹操的中軍帳,議事和發號施令的地方。戰后,當地群眾稱此地為“曹操灣”,又稱“曹公灣”、“曹忠灣”。在“曹操灣”的左前方和左后方的一些小山丘,當地群眾稱為“薄破山”、“木魚山”、“園椅灣”。關于曹操當年的軍營生活,至今還流傳著一首順口溜:安營扎寨曹操灣,跑馬射箭薄破山,練兵習武木魚山,埋鍋造飯園椅灣。
萬人坑:在“曹操灣”西北約700米處的香山南麓,有一低洼水潭,當地群眾稱之為“萬人坑”,相傳是當年填埋曹軍尸體的遺址。
放馬場:距“烏林寨”西南約150米處,原是一片寬闊的綠草地(現被開挖為養魚池),相傳是當年曹軍放牧的地方。赤壁大戰,時值隆冬,草木凋零,唯有此處是一片臨江的開闊地,且遍地都是尚未枯萎的絆根草,于是,士兵們就將戰馬趕到此處放養。
魯公臺:在距“烏林寨”約200公里處漢代左洲陵城遺址的附近,有一大土臺,面積為數千平方米,世稱“魯公臺”。據史志記載:東漢年間,魯肅繼周瑜,鎮陸口,轄州陵等四邑時,常屯兵于此。烏林之役后,亦常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