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也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舊設有鐘、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欽天監指示更點,每日輪值。每日黃昏后鳴鐘108響,鐘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鐘擊鼓,啟明時復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后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時,“故宮博物院”匾懸掛于此,并設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門總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臺辟門洞,上建城樓。樓建于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桿。樓前、后檐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東西兩山設雙扇板門,城墻及左、右馬道。四面門前各出踏跺。樓為重檐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檐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為金蓮水草天花,神武門面對是景山。
據《養吉齋叢錄》等書載,清代“三樓”,當時,一夜分為五更,亦稱五夜或五鼓。一更約兩小時。每到一個更次,則由旗鼓手鳴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盡,再鳴晨鐘,也是一百零八聲。門北的鐘、鼓樓,同樣如此,所以古有“晨鐘暮鼓”之說。據《宸垣識略》載,按明朝制度,在內皇城周圍,共設四十鋪,每鋪有護軍十名,晝夜進行守衛。并備有銅鈴二十八個,每夜起更時,即從午門前西側的右闕門第一鋪發鈴,軍提一鈴,搖至第二鋪,連續傳遞,至左闕門第一鋪止,已自西北而東南繞皇城一周,夜盡天明,將鈴仍送右闕門第一鋪收存,待次日再行傳用。清入關后,皇城守衛仍依明制,亦從右至左巡護,只是改“傳鈴”為“傳籌”。
宿衛大內的護軍統領,在神武門內值夜,由其掌握神武門南順貞門鑰匙。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城,依據古制應為“前朝后市”,即都城正中的前方是朝廷,后方是市場。明代的“后市”除在地安門北一帶外,還于神武門前設有“內市”,每月逢四開市營業,屆時聽憑商賈貿易,以備宮內及達官顯貴們采購。在這條橫貫東西的長街上,奇珍異寶,琳瑯滿目,如宣德的銅器,成化的瓷器,永樂果園廠的髹器,景泰宮內監造的琺瑯,無不應有盡有。至于清代,亦有內市之設。慈禧太后居住西苑時,命宮監在北海承光殿團城旁,開設市場,陳列百貨。慈禧還親自去游逛問價,竟將此舉稱為“考鏡商賈之情”《清宮詞注》。
清代皇帝后妃的來源與歷代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制度,而神武門則是被選看八旗秀女領進和帶出宮廷所必經的皇城大門。這種嚴格的選秀女活動,由戶部主管,每三年舉行一次。選看的前一日,各旗的參領、領催等要事先排定車次,然后按順序魚貫銜尾而進。每輛車上挑掛雙燈,各有標志。傍晚發車,入夜經地安門至神武門外,等候啟門,再以次下車入宮。所乘車輛,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再由崇文門大街一直向北,繞道仍進地安門回到神武門,估計時間已是次日中午左右。選看完畢的秀女,復按次序退出神武門,登車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卻井然不亂,所以人們稱之為“排車”。據說乾隆年間,選秀女時,車馬雜沓,先后凌亂,應選者各自爭路,車不得進,不僅時有墮珥遺簪的旗女,且有交通事故發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類型:古跡
游玩時間:建議10-20分鐘
電話:010-85007428
開放時間: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6:30;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00。在故宮外觀看神武門全天均可。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在故宮外側觀看拍攝神武門無需門票,進入故宮參觀需付故宮門票。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