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嘴遺址位于廣西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巖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
遺址面積約200余平方米。1980年初,柳州市博物館羅秀英和桂林市文管會譚發勝在大龍潭周圍進行摩崖石刻調查時發現該遺址,并采集到少量夾砂陶片。柳州市博物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面積總計56平方米,但除T1南部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區域未發掘到底。該次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比較豐富,其中,遺跡包括墓葬6座;遺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余件以及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見《考古》1983年第9期)。資料公布后,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使該遺址成為探討柳州、廣西乃至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一個重要遺址。2003年10—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柳州市文物考古隊和柳州市博物館聯合對廣西柳州鯉魚嘴巖廈貝丘遺址進行了第2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約8平方米,共發現陶片、石器、骨器以及石核、廢石片等千余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
2006鯉魚嘴遺址作為舊石器至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