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區徐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襄樊東部襄陽區張家集鎮徐窩村,距襄樊市區36公里。
徐窩村是遠近聞名的“烈士村”,有烈士60多人,早年為革命犧牲的群眾達300多人。大革命時期,由于-反動派慘絕人寰的瘋狂-,徐窩村先后有30多戶人家成了絕戶。
徐窩自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大革命時期就已燃起了革命的火種。1925年,受黨委派,赴法國留學歸來的0人程克繩回到家鄉鄂北,建黨鬧革命。程克繩以徐窩為中心,在襄棗一帶發展黨員,建立黨小組。受革命影響,上過武漢法政大學的徐窩青年徐化龍,讀過私塾的徐光炯毅然投身革命,并很快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徐化龍時任縣委執委。隨后,徐窩辦起了兒童團、婦女會和紅槍社,同時還辦起了農民夜校。程克繩、徐化龍巡回到各夜校講課,傳播革命思想,徐窩很快就成為了革0據地。星星之火終呈燎原之勢,1930年,徐化龍和其他黨員一起組織了著名的農民武裝-——蔡陽鋪-。-全面勝利,繳敵0100多支。
1930年秋,-“清鄉軍”血洗徐窩村,村民一次被槍殺108名,其中徐姓群眾105名。徐窩農民英雄陳登任在翟家古城戰斗中負傷,后由于叛徒出賣,被-團防局砍下頭顱,挖出心肝,壯烈犧牲。由于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革命戰爭的需要,徐化龍受黨的重托,在徐窩建立了黨的地下聯絡站,使得徐窩一時成為鄂北革命交通的驛站,同時也成為襄棗邊界一帶革命斗爭堡壘和發源地,先后掩護了我黨幾十名革命領導人,立下了不朽的革命功勛。曾經在徐窩地下交通聯絡站隱蔽養傷和從事革命活動的著名革命領導人有黃火清(建國后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余益庵(建國后任政協湖北省副主席)、郭惠遠(建國后被授予中將軍銜,歷任二炮政委、國防科工委第一任政委)、顧大椿(時任鄂中區黨務特派員、棗陽縣委書記、隨棗地委書記等職,建國后任全國總工會主席)、黃明偉(時任棗北縣委書記、襄棗宜委書記等職,建國后任全國總工會主席)等。
1、徐窩革命烈士公墓
徐窩村革命烈士之墓
1996年,張家集鎮多方籌資近百萬元在徐窩村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占地5畝,紀念碑高15米,烈士公墓占地一畝,安葬了30多名烈士。同時修建了功德碑、主公路、兩座小橋及革命傳統教育陳列室等設施。1998年徐窩烈士陵園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襄樊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襄樊軍分區命名為襄樊市國防教育基地,被襄陽區老區教育研究所確定為襄陽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示范點。199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建成至今已有5萬多人次在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徐窩革命烈士故居
1927年7月,徐窩村許許多多村民被-反動派殺害,絕大部分村民房屋被敵人燒毀,其自然村被稱為“無人村”,在村莊的西南面,現存有無名烈士的故居。
3、徐窩革命烈士殉難地
1928年7月的一天黎明之前,鄂北清鄉軍司令李紀才率“清鄉軍”包圍了該村,將抓獲的男女老少74人驅趕到村子的西山口全部殺害。后來人們稱這次遇難地叫“萬人坑”。
在近20年的革命斗爭中,徐窩涌現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后代繼承先烈遺志,投身到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中。
徐窩村:一、基本情況 徐窩村地處襄棗結合部,轄3個村民小組,1300人,344戶,黨員39名。耕地面積1750畝,其中水田780畝?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帪閲柢|的烈士200余人,徐窩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國防教育基地,是一個典型的老區村。幾年來通過不懈努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變化,水廠和烈士陵園建設,街道綠化等一大批基礎建設相…… 徐窩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