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海淀區旅游

北京大學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當前中國學科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理科、新型工科、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醫學學科是她的傳統強項。

北京大學(PekingUniversity),創立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我國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大學,為中國近代正式設大學之始,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并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學制。北大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的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大傳承著中華數千年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聲譽。有人用“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來評價北大的歷史地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0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京大學從此日新月異。-、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箲饎倮,北京大學返回故園,于1946年10月正式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高校于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近400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并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并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家主席-題詞:“發揚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做出更大貢獻”,并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發出了“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號召。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適時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從此,北京大學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茖W校,創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

北京大學現狀

北京大學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707853平方米(4062畝)。學,F教職工16073人,29617名各類在校學生,F有199個博士點、221個碩士點、100個本科專業,以及覆蓋139個專業的35個博士后流動站。北京大學擁有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及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均居全國高校之首。現任校-閔維方教授、校長許智宏院士。

這是一塊神圣的土地。百余年來這里是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這是一片自由的陣地。從十九世紀末葉到如今,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里得到集聚和呈現。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從這里眺望世界,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后繼的精神,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民主與科學已成為這塊陣地不朽的靈魂。

學校把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繼續加強和發展基礎學科的同時,著力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使學校成為一所擁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教育科學、語言科學、醫藥科學和新型工程科學等多種學科,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大學。

學校現有數學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物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首都發展研究院、軟件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應用文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環境學院、工學院、藝術學院和地球物理學系、技術物理系、電子學系、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地質學系、城市與環境學系、心理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考古系、哲學系(宗教學系)、信息管理系、社會學系。學,F有96個本科專業,198個碩士專業,174個博士專業;有各類在校學生39533人。

北京大學現有1129名教授(其中博士生導師987名)、1461名副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8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1人、長江特聘教授51人。北京大學的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以及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數目,均居全國高等院校之首。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561萬冊,是我國高校中建筑規模最大、藏書量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學校圖書館,總面積達到6.2萬平方米,閱覽座位4000多人,總藏書量可達650萬冊,容量規模已成為亞洲高校第一大館。學校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高校中最大的博物館,館中數萬件珍貴的文物反映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

近年來,北京大學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按照“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方針,修訂了教學計劃,加強了基礎教學,充實更新了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在教學管理上,實行學分制,提高選修課的比例,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修讀輔修專業或第二學士學位,提前修滿學分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并推薦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課余時間,學校還為學生營造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了學生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學校還開展了較為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聯系。北京大學的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輟學或影響學業。為保證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北京大學設立了“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體系”,包括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減免學費、借款、臨時困難補助、助學金、獎學金等渠道、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將作為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主渠道,其他項目作為輔助手段。

北大師資力量雄厚,他們或為學界泰斗,或為學術新星,構成了北大獨特的學術風景。北大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數已達4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達到7人。在“973”項目中,北大出任各項目首席科學家的教授達到11位,成為目前國內出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人數和承擔“973”子項目最多的單位。在2001年底公布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四批特聘教授名單中,北大有15人成為特聘教授,l人為講座教授,截止到2001年底,北大“長江學者”人數已達51人。北大教師隊伍日趨年輕化。截至2001年,北大共有58位青年學者獲得杰出青年基金獎勵,為全國高校最多;8人獲得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北大教授平均年齡為53歲,副教授平均年齡42歲,而最年輕的教授只有33歲,42歲以下的教授有200余人。每年都有大量海外著名專家學者受聘前來北大講學,僅2001年就有長期外教64名、短期外教274名。他們大多曾執教于哈佛、耶魯、劍橋等世界名校。每年都有許多世界著名學者來北大作演講。2001年就有法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讓·馬利·萊恩等8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北大舉辦了講座。在全國和北京市教學成果獎評審中,北大榮獲全國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8項,北京市一等獎31項、二等獎22項,獲獎數量之多和獲獎級別之高,均在高校中獨占鰲頭,充分反映了北大教學工作的實力和水平。在教育部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評選中,北大陳大岳、柳彬、劉玉鑫、王浦劬等4人榜上有名。

北大是學術的圣殿,是科學家與學者的搖籃。從“新人口論”的提出,到牛胰島素的首次人工全合成;從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設計,到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從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到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北大開辟的是一條奮進之路。2000年,北大納米中心“長江學者”彭練矛研究組發現了0.33nm級別的單壁碳納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學家所給出的理論極限。這一成果與北大承擔的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研究一起,雙雙人選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兩項成果入選的學校。

北京大學學科強項

北京大學有98個研究所、126個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81個國家重點學科,已建成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15個。

國家重點學科(81個):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美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史、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英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政治學理論、國際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運、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圖書館學、基礎心理學、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數學、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天體物理、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科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象學、固體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通訊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核技術及應用、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皮膚病與性病學、兒科學、外科學(骨外、泌尿外)、口腔臨床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藥物化學、生藥學、藥理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運動醫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腫瘤學。

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15個):視覺聽覺信息處理、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分子動態及穩定態結構、膜及膜的工程、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暴雨測定與預報、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湍流研究、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文字信息處理、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生物有機分子工程、第四紀年代測定、電子光學與電子顯微鏡、微米/納米加工技術。

博士后流動站(30個):物理學、力學、數學、大氣科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社會學、歷史學、法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生物學(醫學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

北大是中國大學理科實力最強的學校

北大人才輩出,理科尤為中國大學之最.目前重要的院士指標和獲獎指標中,北大人在全國高等院校中名列榜首

一、當選院士

北大的數學科學學院田剛、王詩宬教授、物理學院教授趙光達、秦國剛教授、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黃春輝教授、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涂傳詒教授、環境學院方精云教授、工學院黃琳教授、醫學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周又元、汪承灝、葉朝輝、石耀霖、王穎、高玉臣、劉寶鏞、夏建白、鄺宇平、解思深、陸埮、鄭有炓、陳創天、計亮年、陸大道、吳養潔、王鼎盛、陳和生和呂達仁等1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給予科學技術領域有杰出貢獻的個人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北大醫學部莊輝教授、信息科學學院院長何新貴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馮培德、唐希燦、孫承緯、龔知本、李連達、劉昌孝、劉韻潔、丁一匯和陳君石等9位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給予工程技術及管理領域有杰出貢獻的個人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北大物理學院陳佳洱教授、醫學部韓啟德教授、數學科學學院文蘭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李國杰、許紹燮、艾國祥、冼鼎昌、解思深、徐至展、石耀霖等7位。至此北大已有34位學子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占全部中國內地的該院院士總數的1/4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科學院、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發達國家的科學組織中選舉產生,院士們均在各自的科學領域對第三世界國家科學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北大校友錢煦200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全美僅有的8位擁有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國家科學院醫學院院士三頂頭銜的科學家。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Simons講座教授田剛

2004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院士。與他同時當選的還有另外兩名來自中國的學者。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留美學子中首次獲此殊榮。

北大物理系58屆校友徐榮欄2003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科學部院士。

北京大學北京現代物理中心主任北大校友李政道教授2003年被教皇約翰o保羅二世任命為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李政道教授目前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大校友侯朝煥、王德良、金亞秋當選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Fellow)。

北大校友楊偉濤(化學系82屆)、李東琦(物理系85屆)、沈群(物理系81屆)、曾曉成(84屆)、李暉(物理系90屆)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mericanPhysicalSocietyFellows),北大校友共12人榮膺此銜,列大陸各校畢業生之冠。

北大64屆校友、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2003年當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和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InstituteofMechanicalEngineers,UK),以表彰他對機械工程專業做出的重要貢獻。

北大化學系82屆校友、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植源2003年當選加拿大化學學會會士(Fellow,ChemicalInstituteofCanada)。

北大化學系84屆校友謝曉亮2005年當選美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士(Fellow)。

北大校友謝曉亮(化學系84屆)、張有學(地質系82屆)當選2005年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Fellow,AAAS)。

北大物理系66屆校友宋菲君2005年當選美國國際光電工程學會院士、資深會員(Fellow,SPIE)。

二、國內獲獎

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王選院士(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和物理系45屆碩士黃昆院士獲得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西南聯大地質系42屆校友劉東生院士獲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西南聯大40屆校友葉篤正院士獲得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加上2000年獲獎得吳文俊院士(1951-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學),至今為止北大校友共五次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部共九位)。

北大地質地理系69屆校友、西北大學舒德干教授與另外兩位合作者分享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2001-2005年中僅授予兩項。

北大技術物理系85屆校友、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宗保寧領銜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在2001-2005年中僅授予三項。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光憲院士榮獲2005年度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為北大繼徐光憲院士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全國高校僅6位)。北大化學系45屆校友鄒承魯院士和吳征鎰院士(曾在西南聯大任教)榮獲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迄今為止的23位成就獎(01-05年間僅4項)得主中有北大校友12位。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段學復、物理學院陳佳洱、甘子釗、楊應昌、趙柏林、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滂、黃春輝、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涂傳詒、信息科學學院王陽元、醫學部馮傳漢等十位教授在2001-2005年間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迄今為止北大共37位教授獲此殊榮,在全國高校中遙遙領先。同期,魏寶文(物理系57屆)、李澤椿(地球物理系65屆研究生)、楊起(地質系46屆碩士)、顧方舟(醫學院50屆)、張仁和(物理系58屆)、冼鼎昌(技術物理系56屆)、王世績(技術物理系56屆)、惠永正(化學系62屆)、丁一匯(地球物理系63屆)、戴汝為(數學力學系55屆)、王乃彥(技術物理系56屆)、熊大閏(地球物理系62屆)、肖序常(地質系52屆)、-昌(化學系49屆)、曹學義(醫學部預防醫學系畢業)、鐘南山(醫學部醫療系60屆)、程耿東(數力系64屆)、楊國楨(物理系62屆)、張煥喬(物理系56屆)、陳慶云(化學系52屆)、白春禮(化學系78屆)、許志琴(地質地理系64屆)、唐希燦(生物系57屆)、劉應明(數學力學系63屆)、夏建白(物理系65屆研究生)、杜慶華(原北大教師,1952年調出北大)等26位校友也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北大校友朱建士(數力系58屆)獲得2002年第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校友范滇元(62屆)、鐘南山(醫學部醫療系60屆)獲得2004年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管理、承辦,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獎。此前,北大校友張宗祜(地質系48屆)、王壽云(數力系60屆)、金國藩(工學院50屆)曾榮膺此獎。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姜伯駒院士(數學力學系57屆)獲得2002年第五界華羅庚數學獎。北大校友姜禮尚教授(數學力學系57屆)獲2005廿第七屆華羅庚數學獎。華羅庚數學獎是中國數學會與湖南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為了紀念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而設立的獎項,用以獎勵并鼓勵對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我國數學家。該獎自1992年以來的獲獎數學家中,北大人有五位,位居各高校之冠。

北大校友、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鞏馥洲研究員(1995年至1997年在數學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和段海豹研究員(1987年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分獲2003年第九屆和2005年第十屆"陳省身數學獎"。該獎旨在獎勵在數學領域作出突出成果的我國中青年數學家。自1986年以來,在獲得該獎20位中青年數學家中,有北大校友8人,位居各高校之冠。

北大計算數學專業84屆校友、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湯濤獲2003年度"馮康科學計算獎"。1995年設立的馮康科學計算獎旨在獎勵科學計算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海內外中國青年數學家。該獎每兩年頒獎一次,獎金15,000元。自設立以來的11位獲獎者中,有北大校友5位,居全國高校首位。

北大物理學院馬伯強教授(物理系89屆博士)獲得2002-2003年度周培源物理獎。北大校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物理系65屆)、王恩哥(物理系90屆博士)分別獲得2000-2001、2004-2005年度周培源物理學獎。該獎項至今的六位獲獎者中五位是北大畢業生。我校工學院黃永念教授(數力系63屆、66屆研究生)獲得2002年第三屆周培源力學獎,為該獎的第三位獲獎者。周培源物理獎和力學獎由周培源基金會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一般每次評選一人或一個項目。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秦國剛教授獲得2000-2001年葉企孫物理獎,龔旗煌教授獲得2004-2005年饒毓泰物理獎,北大校友水永安(物理系53屆)獲得2000~2001年饒毓泰物理獎,

王鼎盛(物理系52屆)獲得2000-2001年葉企孫物理獎,馬中騏(物理系64屆研究生)獲得2004-2004年王淦昌物理獎。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獎在2001-2005期間供授獎三次,授予14項。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席振峰教授獲2003-2004年度"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和2004年我國金屬有機化學領域的最高獎--中國化學會第一屆"黃耀增金屬有機化學獎"。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何國琦和鄭亞東教授分別獲得2001年、2005年第七次、第九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北大校友葉連俊、楊起、石耀林院士分別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是我國地質學領域的最高獎,其中榮譽獎在三次授獎中只授予了8人。

北京大學王勁松博士榮獲2005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專門獎勵在大氣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空間探測學和空間物理學領域從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中做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湯幟研究員榮獲首屆"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特等獎,同時授予"當代發明家"榮譽稱號。"發明創業獎"由國家科技部批準,中國發明協會設立,是首個為發明家設立的國家最高獎項,也是今年以來國家獎勵辦批準的惟一一個獎項。今年共10人獲得特等獎。

北大外國語學院教授黃燎宇和已故田德望教授分別獲得2005年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魯迅文學獎是國家級文學獎,黃燎宇教授(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博士)也是第八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我校畢業生。

北大校友劉國光(1946年畢業于西南聯大經濟系)獲得2005年度首屆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中國經濟學獎是由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共同發起設立的,旨在獎勵在經濟理論、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中國學者。首屆中國經濟學獎側重于評選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把經濟學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國家發展與改革開放政策制定中做出杰出貢獻的經濟學家。

北0學院教授張守文、陳瑞華先后入選2002、2004年度兩屆中國十大中青年杰出法學家,同時當選的還包括呂忠梅(84屆)、袁曙宏(法學博士)、蔡定劍(法學博士)、景漢朝(96屆法學碩士)、馬懷德(法律系88屆)、莫紀宏(法律系86屆)等六位校友。至此,在歷屆十大青年法學家評選中,已有12位校友獲此稱號。

三、國外獲獎/受勛

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院士2001年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大獎--"研究與探險委員會主席獎"。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世界最大的非營利性科學與教育機構。研究與探險委員會主席獎是授予那些為世界帶來新知識、擁有杰出貢獻的國家地理學會基金獲得者。侯仁之院士長期從事城市歷史地理、沙漠環境變遷和歷史地理學理論的研究,是公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巨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金鼎漢(55屆東語系)2001年獲得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親自頒發的代表印地語研究最高成就的獎項--喬治o格里森獎。金鼎漢教授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印地語學者,他的主要著作和翻譯作品有《印地語漢語詞典》、《印地語漢語成語詞典》等。他翻譯的《羅摩功行之湖》,第一次把這部印度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集史詩、哲學思想和宗教經典于一體的巨著推到中國讀者面前。金鼎漢教授還曾于1993年獲印度總統夏爾瑪頒發的世界印地語榮譽獎,印度中央印地語研究院稱贊他為當今世界印地語研究界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北大醫學院50屆校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院士獲得2001年"第十二屆世界神經外科聯合學術會議"授予的"最高榮譽獎章",這是世界神經外科最高獎,他是迄今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神經外科醫生。

北大化學系78屆校友、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白春禮院士獲得國際化學工業協會總部授予的2001年度"國際獎章",以表彰他在納米科學領域的杰出貢獻和為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所發揮的領袖作用。白春禮院士是繼我國化學家侯德榜1943年獲該學會"榮譽會員"后第二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北大校友劉東生院士(地質系42屆)獲2002年度"泰勒環境"(TaylerEnmvironmentalPrize),獲頒金制獎牌和20萬美元獎金。"泰勒環境獎"是環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有"環境科學的諾貝爾獎"之稱。

北京大學人類學蔡華教授被法國科學院授予2002年度"法語國家大獎"金獎,以表彰他在人類學領域的杰出成就。"法語國家大獎"是由法國、加拿大、摩洛哥等法語國家共同設立的一個獎項,表彰在學術上做出突出貢獻的用法語作為工作語言的學者。蔡華教授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人。

北大景觀設計學研究院俞孔堅教授主持設計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園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2002年度頒發的全美景觀設計年度最高獎:設計榮譽獎(DesignHonorAward),2003年中國建筑藝術獎的公共環境類城市環境藝術優秀獎,2004年由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和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聯合頒發的"中國現代優秀民族建筑綜合金獎".>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郵編:100871

郵箱:webmaster@pku.edu.cn

門票

免費開放。需攜帶-或戶口本,在東南門登記后免費入校參觀。

開放時間

僅東南門對游客開放,開放時間為7:30-21:50,需攜帶-或戶口本登記入校。


>>長城隧道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五月网婷婷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欧洲国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 亚洲永久在线免费视频 | 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