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州前身達安州設立于1279年,因達安州(永寧)高山雨霧最多,歷代老百姓常把當時元代設的“達安州”稱為“雨淋州”,沿襲當地方言,人民習慣把“永”讀成“雨”,永寧縣諧音雨淋而得名。
永寧古鎮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城建筑,永寧客棧、古城墻、古戲臺、州府衙門、維風書院、聶家大院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披上夏天的襦裙,穿越時代的城墻,走進煙火繚繞之地。
永寧古鎮歷史悠久,在元代曾設政為達安州,隸屬普定府。嘉靖十一年(1532年)還(huán)治關索嶺千戶所(今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萬歷四年(1576年)移駐安南衛城(今晴隆縣),十一年屬安順府,后又移治楂城(今永寧鎮,當時永寧一代山楂樹很多故而得名)。因楂城高山雨霧最多,歷代老百姓常把當時元代設的“達安州”成為“雨淋州”,沿襲當地方言,人民習慣把“永”讀成“雨”,永寧縣諧音雨淋而得名。永寧州轄區有“三司六馬”,即募役、沙營、頂營三個長官司和六馬區,數百年來,轄區范圍幾經變更。民國2年(1913),廢州置縣,永寧州改為永寧縣,次年更名為關嶺縣。1982年2月,設立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至今。永寧古鎮是以明清時期永寧州為基本元素打造的。內設“永寧客棧”游客接待中心、培風閣、聶家大院、衙門、維風書院、民族風情街,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2019年創建為縣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2020年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