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故城位于今朱臺鎮南高陽村西約200米處。南臨烏河,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城址高出地面兩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呈長方形,南北約750米,東西約650米。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頗多,并時有戰國時期瓦當出土,高陽故城遺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甚多,并多次發現春秋戰國和漢代瓦當。1984年,該遺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往事越千年。悠悠歲月雖然磨蝕了故城的容貌,但透過歷史的痕跡,我們仍然可以追尋到那段令人回想的繁華與輝煌。如今,當地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高陽館外酒旗風”,是明朝嘉靖甲子(1564年)科舉人韓超然撰寫的《臨淄八景詩》中的一句。詩中的“高陽”即指高陽故城,置身故城遺址,輕風拂面,撩人思緒。遙想當年高陽城酒館林立、酒旗獵獵的繁華,仿佛又使人聞到了飄香的美酒,看到了故城 “家家有佳曲,戶戶垂酒幌”的盛景。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后 ,高陽故城設郡置縣。漢襲秦制,在高陽(渠丘)故地設立西安縣,屬齊郡。《后漢·郡國志》曰:“渠丘,今齊國西安縣也。”王莽掌權時,改臨淄為齊陵,西安縣被改稱東寧,東漢初年恢復舊名,當時的西安城城垣很好,有“小而堅”之稱。南北朝時,劉宋把臨淄移治東陽城(今青州市北關),西安、安平并入臨朐縣,在臨淄南部立廣川縣,北部立重合縣,西北部僑立冀州高陽郡治,從此便留下了高陽城這一名稱。《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高陽郡,南朝宋僑置,領安平、饒陽、邱、高陽、新城五縣,以高陽縣為郡治。后魏因之,北齊廢。隋廢縣。故城在今臨淄縣西北三十里。”該書“時水”條說“隋置,尋廢,入臨淄。唐復置,又廢。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三十里”。這上條說的“隋廢縣”,與下條說的“隋置”,即說隋朝廢高陽縣,又在原城置時水縣。唐武德八年時水并入臨淄。《山東通志》(清康熙十二年)載:“北魏設立高陽城,置郡,后改為時水縣,唐代廢。”據民國九年 《臨淄縣志》載,春秋戰國時臨淄轄四邑,其中有渠丘邑。
朱臺鎮:朱臺鎮位于臨淄區西北部,南隔烏河與鳳凰鎮相望,東與敬仲鎮相鄰,北與東營市廣饒縣、濱州市博興縣相連,西部緊鄰淄博先進制造業創新示范區。土地總面積49.72平方千米,轄33個行政村,人口3.65萬人。2021年,全鎮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2億元,同比下降11.45%;工業總產值完成72.53億元,同比增加20.9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7億元,同比增加4…… 朱臺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