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浩特遺址位于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現屬罕蘇木查干浩特嘎查管轄,白城古城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土城城址,至今內城是城墻和宮殿基址仍未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在很早以前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該城始建于遼并沿用到明代末期,查干浩特古城址已于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干浩特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爾林丹汗(蒙名力克登可汗)的京都,目前學術界認為該城始建于遼并沿用到明代末期,白城在明代晚期作為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政治中心在罕蘇木境內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和遺物。
據文獻記載,察哈爾傳至林丹汗時期,政治經濟實力迅速膨脹,其版圖“東起遼東,西至河套”,號稱“四十萬蒙古國主”,成為蒙古諸汗中勢力最大的可汗,明崇禎五年(1632年),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進攻察哈爾部,三年以后攻入林丹汗都城,俘虜林丹汗之子額哲,察哈爾部從此歸屬后金,(林丹汗離開后,都城起火,宮殿焚毀,由于額哲在后金大軍攻城之時便棄城投降,使城內其它建筑和城墻未遭破壞,得以保留。城址規模宏大,城內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城分內外兩重,呈“回”字形布局,城郭東西長而南北短,外城平面為長方形,東北和西北角筑有角樓,并且辟有南北兩座城門,南城墻的東西兩側局部利用了東西棋盤山作為天然屏障,并且沿山脊底凹處或緩坡地帶修筑了石城墻,在兩座山峰之間的山空處采用夯筑城墻,在山的陽坡、山頂西側和山陰坡分布著4座大型殿基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