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紀念館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紀念館位于山西沁縣城內風景秀麗的西湖之畔,青松掩映,古色古香,規模宏偉,占地總面積2100平方米,呈兩進院,設西北東三大展廳,以豐富的歷史圖片、圖表、實物、多媒體等形式系統地展示了山西新軍抗敵決死隊成長戰斗歷程,再現了-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決死隊、犧盟會在山西開展波瀾壯闊的抗日斗爭的歷史畫卷。深刻反映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路線、政策和策略的偉大勝利。是山西新軍抗日決死隊在山西唯一的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犧盟會、決死隊和其它新軍部隊,都是由我黨組建,并始終是我黨領導指揮的革命組織、革命武裝。1937年8月1日,山西決死隊在我黨山西公開工作委員會書記-同志建議下,與閻錫山-合作,在太原組建。之后,受黨派遣,由-同志率領開赴晉東南,以沁縣為中心開辟抗日根據地。領導決死隊、犧盟會,以戴“山西帽”,說“山西話”,做GCD的事的特殊抗戰形式,開展抗日宣傳、武裝斗爭,為我太行、太岳根據地以及晉冀豫根據地的建立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山西新軍決死隊,戰果輝煌,在八年抗戰中,共進行大小戰斗7000余次,斃傷俘獲日偽頑軍5萬余人。山西新軍出色地完成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使命,抗戰勝利后,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序列。山西新軍決死隊配合八路軍,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打擊侵略者,模范地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策略,建立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勛。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這是我們黨統一戰線政策的一個成功例證。”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紀念館,是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直接指導下,長治市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一項大型紅色文化工程。在沁縣建設決死隊專題紀念館,是歷史和現實的選擇,也是當地黨委政府和老區人民幾十年不懈努力的結果。
沁縣,是抗戰初期,由-領導犧盟會、決死隊開辟建立根據地的中心區,1937年11月底-率部進駐沁縣,以山西第三行政公署主任、決死一縱隊政委等“合法”身份組織發動宣傳抗日,改造舊政權,發展武裝力量。充分利用太行太岳之間山川險固,糧草豐足的優勢,推進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建設,同時,在此直接領導和指揮遍及全省的犧盟會、新軍隊伍發展和斗爭,沁縣成為決死隊發展歷史上一個中心區、核心區,被薄老深情地稱為第二故鄉。抗戰勝利60多年來,老區人民對這支人民軍隊一直懷著熾烈的感情,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醞釀建設一個反映新軍抗戰史的紀念館。1989年,沁縣縣委政府在城南二郎山上開辟由史懷壁同志題寫館名的“決死一縱隊在沁縣”圖片展,是全省最早的新軍專題展館。1994年,沁縣解放五十周年前夕,沁縣縣委政府再次積極籌劃“山西新軍抗日決死隊紀念碑”和展覽館,并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得到薄老親筆批示“此事值得考慮……沁縣獨立搞也可以”,并要求省黨史辦搞個方案。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施。但為決死隊建館的愿望一直沒有變。2004年,在籌備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省內外老干部、新軍史專家等再一次建議為新軍建館,并得到長治市委宣傳部、山西省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積極支持沁縣把這件大事辦好。沁縣縣委宣傳部認真組織實施,利用原沁縣文物館古色古香的場館,經過半年時間努力,改建成山西新軍決死隊紀念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開館。老區人民幾十年的夢想成為現實。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紀念館是我國抗戰史和山西新軍史研究的一個成果,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和紅色旅游開發的重點工程。按照規劃要求,為全面整體反映我黨山西抗戰史,并作為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相呼應,互為補充的革命史陳列館,將按照“統一規劃,整合資源、以點帶面、擴大規模”的總體思路,加快新軍紅色旅游開發步伐。就是以沁縣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紀念館為龍頭,對全省新軍革命遺跡、紅色地進行統籌規劃,以新軍四大根據地為框架,開發若干小型紀念地,對現有的“太岳烈士紀念碑”、“太岳烈士陵園”、“閻寨太岳軍區舊址”、“太原國民師范紀念館”加強保護維修,形成配套宣傳開發局面。在決死隊紀念館周邊,對決死隊總部機關舊址、上黨銀號舊址、決死隊兵工廠、修械所、被服所舊址等一大批革命遣跡進行維修和宣傳開發。重點建設項目有“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紀念碑”、決死隊將士群雕以及紀念館重要輔助景點和實物陳列。形成總分結合,一點多面的紅色旅游新格局。
電話:0355-7029877
地址: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宣化巷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