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人”遺址
1978年3月21日,陜西省水利局劉順堂在段家鄉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第三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頭骨化石。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確定其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具體時間約在20萬年左右。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因發現在大荔境內,故命名其化石人為“大荔人”,具體發現地址為“大荔人”遺址,距縣城西北23公里。
1978年至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所)、西安半坡博物館(以下簡稱西博)、本縣文化館(以下簡稱縣館)、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縣文管會)和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班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和一次野外調查。在“大荔人”遺址到育紅村一帶共發現12處與“大荔人”文化層相當或稍晚的石器地點,其遺址代號是:南區為d1、d2、d3、d4、d5、d6、d7;北區為d8、d9、d10、d11、d12、d13。南區在甜水溝以北,北區在育紅村周圍,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要發現了大量石器和獸骨化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