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文昌閣,始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初名“澄清樓”。清康熙十七年(1687年)重建,更名“文昌閣”,后毀。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再建。印江文昌閣坐西向東,七層八角攢尖頂式,飛檐翹角,通高37.8米,占地面積64平方米。
臺基高1.5米。石庫門,高2.5米,寬2.2米。門額石匾陰刻行書“江城砥柱”4字。一層天樓板正四邊形藻井,樓面護以萬字格木欄;二層建回廊;三層正面豎排行書陰刻“文昌閣”3個大字。各層皆有聯、額,均為清代名書法家印江人魏祖鏞撰書。頂層大梁飾八卦圖案及題記建筑年代等。現保存完好。于1985年11月2日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的建筑結構,內圈斗木架,-封磚墻,木架與磚墻緊緊連接,相依為命。木架以柱頭為核心,又八根柱子穿連成八角形。上下柱子的接頭處,除鋸銜口斗緊之外,還加鐵咂咂上。一層的八根柱頭,凳在八個雕有圖案的磉磴上。每隔二層,木架略向內收,使之上小下大,腳重頭輕,更加穩固。柱頭、地腳枋、挑、穿牌此四者之間,相互穿連上閂,彼此環環扣緊。
閣面的裝飾,一層正面,有卷拱石圓門一道,裝有木門兩扇,向內開,可內閂外鎖。圓門之上橫架一條石,鐫刻“江域砥柱”四個缽子大的字,以作門額。門框兩邊的-門枋上 書-有對聯:鴻路高搴從此升云齊拾級,龍門峻極須知平地有層梯。二層的對聯:戈踵還宜端寸,舉頭真欲到三。三層的對聯:桂嶺秋香探月窟,杏林0-近天階。對聯書寫者系印江著名書法家魏祖鏞。書法挺秀,鳳翥鑾翔。文昌閣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精湛的書法藝術而具觀賞價值,又以歷經風吹、地震不動而極具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