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墓(第六批國保)
時代:清
地址:渾源縣城東1.5公里永安鎮
栗毓美(1778——1840年),字樸園,山西渾源人,是清代一位頗有建樹的治河專家。曾任知縣、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職。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栗毓美調任河東河道總督,專管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和運河的管理。在他上任之時,當地經常發生水災,栗毓美實地考察,多次摸索,創造了“拋磚筑壩法”。當這些磚壩筑成后,即使風雨大作,而大堤卻安然無事。在他任職期間,河水沒有決堤泛濫成災。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積勞成疾,卒于任上,謚“恭勤”。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諭為他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陵墓,當地人俗稱“栗家墳”。
栗家墳磚券大門居中,門首鐫刻“栗氏之城”。兩通漢白玉碑分立大門兩側稍前。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制作精致的漢白玉牌坊。牌坊前兩側,各有一漢白玉墓表。在墓道兩側,對稱地排列著五組十尊石像生,有羊、虎、馬、武將、文臣,高大威嚴、氣勢磅礴。陵墓居最北端,封土高4.8米,臺高0.75米,墓室內有民族英雄林則徐為栗公所書的墓志銘,對栗毓美功績評價頗高。
清道光年間河東河道總督栗毓美的墓。為表彰他的治河之功,清道光皇帝在他死后追贈其太子太保銜,敕建墳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栗毓美因治理黃河而聞名,林則徐為其撰寫墓志銘。
景點位置
山西渾源縣城東門外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曰樸園,渾源州人。清代嘉慶年間考中拔貢,授任河南知縣,后遷光州直隸州知州、汝寧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市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東河道總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職期間,當地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嚴重地威脅著百姓的生命財產。為此,他做了實地勘察,認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溝積水成河,潰毀堤壩所致。 栗毓美曾經多次專程乘小船考察了大…… 栗毓美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