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濰坊市 > 臨朐縣旅游

東鎮廟碑林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東鎮廟碑林
東鎮廟碑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鎮沂山,歷史悠久。自黃帝登封東泰山,舜肇州封山,定為重鎮。歷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加車乘騮駒。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武帝親臨其下,令禮官祀之,并建祀廟。爾后各朝,俱有加禮詔封。魏文帝瘞沉圭璋;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就山立祠,取側近巫一人灑掃,并所蒔松柏;唐貞觀十年(636年)加封沂山為“東安公”;宋真宗詔封沂山為“東安王”,元成宗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明洪武去封爵正神號,稱、“東鎮沂山之神”,清雍正詔封沂山為“佑民捍御之神”并詔定每歲春秋仲月,由所在專祭,以守土正官主之,凡遇國家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興師征戰”,皇帝還親自或遣重臣赴東鎮祭告。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偉秀麗,大家名士,騷人墨客,紛至沓來,觀光攬勝,四時不絕。其間流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故有“東鎮碑林”之稱。據光緒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統計,有古碑360余幢。宣統、民國間亦有增建。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許。用料多為青石,極少花崗巖。時代最早者西漢,晚者民國,其中有御碑16幢,現僅剩4幢。最早者元大德御碑,位于大殿祭臺西南角。碑冠蟠結青龍四條,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觀,生動逼真。正碑鐫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鎮詔》文。再為明洪武御碑,坐落于祭臺東側,地勢較高,與大德御碑隔臺相對。其用料及結構與元碑同。其造型巧思,雕刻琢磨細膩,形象神氣,昂頭挺頸欲動,活脫若生,人稱“神龜”。游客至東鎮廟,往往于此攝影留念。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詔定岳鎮海贖神號”詔旨。是碑風格特殊,古樸典雅,巍峨高大,是東鎮碑林之最。其余二碑,是清康熙、乾隆祖孫兩代祭游東鎮沂山御碑,高丈余,左曰“靈氣所鐘”,康熙五十年頌。右曰“大東陪岳,乾隆二十年頌”。康熙御碑,其冠較完整,碑身雖破為數塊,然題刻僅”所”字下部稍殘缺。乾隆御碑,僅找到碑冠,“大”字上部及“乾隆御筆之寶”印刻石塊,其余正在發掘中,不久將挺身復立于東鎮碑林。其它碑刻,除御遣欽差和地方官祭告東鎮所留外,余碑也盡是椽筆名流,游覽沂山題詠。

這些古碑,不但記載了歷代朝廷官府,對沂山的詔封祭告,膜拜祀事,還刻記了風雨不調、亢旱洪濫、地震隕落等自然災害及國家變革、外侵內亂、邊關軍事情況,也歌頌了東鎮奇山異水、秀麗絕佳的風光。碑刻字體,正、草、隸、篆、行書、狂草均有。鐫刻形式,陰刻、陽文、雙鉤俱全。底座碑冠,花邊紋飾,深淺浮雕、線刻齊備,形式各異。文體有詔旨、祭文、記、詩、詞、歌、賦、散文、題詞等,其中致祭碑文與詩歌散文各占少半。篇幅長短不一,長者幾千言,短者數十字。題材內容廣泛,有國家政治大事,亦有當地奇事軼聞。東鎮碑林,是國內少見的藝林珍藪,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情況、自然變化,以及文學、書法、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史料。

由于碑置露天,任風雨侵蝕,日久年深,一些碑文漫漶不清,個別斷裂傾倒。特別是近百年來,戰亂頻臨,屢遭兵災之獲,加之舊時寺廟遺物,不被人們重視,破壞甚劇。為保護管理好文物古籍,使東鎮碑林復興再世,縣組織對殘碑斷碣進行挖掘整理。發掘考察完畢,于1985年秋后動工復立。再經1986、1987年兩次施工,共復立古碑近百幢,并整理編寫了《東鎮碑林文集》2卷。至此,使毀伐殆盡的千載碑林,萌生再榮,駛復回春。隨著各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古碑陸續復現,東鎮碑林將日臻完善。

景點位置

山東省臨朐縣東鎮廟村東側


>>淌水崖水庫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中文字幕乱妇免费视频 | 亚洲网站自偷自拍另类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 日韩动漫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