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紅頭船故鄉的樟林古港遺址位于澄海市東里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后宮,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
據樟林天后宮碑記、樟林擴埠碑記,風伯廟碑記等記載:樟林古港于明天啟三年(1523年)創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巡檢司,乾隆、嘉慶年間達到港口全盛期,其時港口規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線北通福建、臺灣、杭州、寧波、上海、山東、天前粵東第一大港,史稱樟林港是"粵東通洋總匯。"
古港遺址現保留有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宮"
(天后宮)并有"藏資樓"、"永定樓"、"貨棧街(新興街)"、"觀海樓"、"風伯廟"、"關部稅口"、"巡檢司舊址"、行鋪、棧房等遺跡和一批石刻碑記,其中"天后宮"保存的碑記就有22方。1990年又新建一座古港亭,吳南生題"樟林古港"碑匾,著名作家秦牧撰寫碑記,碑文如下:這里矗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紀錄著人間的風云和歷史的滄桑。樟林現在是一個內陸鄉鎮,然而歷史上,它曾經是粵東第一大港。
早在汕頭開埠之前,清代康熙年間,由于對外貿易的發展和群眾海外移民的需要,澄海的這一濱海村寨,漸漸發展為一個海運港口。那時它帆檣云集,貨本成行。紅頭船,即一種船頭漆成紅色,單桅或雙桅,木材結構的大型帆船,從這里裝載旅客和貨物,乘風破浪,揚帆遠征,北上直達上海、天津、青島等地,南下出航暹羅、交趾、新加坡諸邦。樟林作為一個繁盛的港口,歷時長達一個世紀以上,那時,它曾被喻為"通洋總匯之地"、"河海交會之墟"。
水手和旅人,本著他們的宗教觀念,向之祈福禳禍的風伯廟,天后宮等廟宇,就是那個時期在這里陸續建成的。紅頭船的古老遺骸和沉重鐵鏈,解放后曾經被陸續發現,也是這段歷史的一個佐記。歲月遷嬗,時移勢易,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汕頭開埠,蒸氣輪船來往頻繁之后,樟林古港才結束了它作為海運樞紐的地位。
潮汕地區最早出現的華僑之鄉,就在這片土地之上。建立這座碑亭,可以讓人們重溫自己的鄉史;讓南洋各國的華裔旅客,憑吊遺跡,緬念自己當年飄洋過海,艱苦奮斗的先人。世事盡管滄桑多變,但是因果關系,歷歷可辨。建立這座碑亭,也讓人們有所領會,進而虛心尊重客觀法則,勇于面對現實,開拓未來。一九八六年六月,廣州。1971至1972年,在古港遺址的南洲和洲河床沙灘,先后出土二艘雙桅紅頭船,其中一艘長達39米,并出土有"廣東潮州府領雙桅壹佰肆拾伍號蔡萬利商船"字樣的船板。近年又陸續出土古船殘骸、船桅、碑記、大錨鯨骨化石等,其中最大的銅錨有一噸多重。該遺址對研究潮汕華僑史,海運交通史,天妃信仰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遺址保護區已先后建成碑亭,古港紀念館。1984年公布為澄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位置
廣東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樟林村
新興街村:東里鎮新興街村位于東里鎮樟林片區東南面, 全村現有住戶851戶,人口3222人,土地面積 1620畝,耕地面積1220 畝。全村現有黨員 89人。村“兩委”班子成員共 8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78.898萬元,集體收入 90.9311萬元,農民人平收入 4590元。近年來,新興街村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由于地處鎮區中心地帶,位置優越,工業和商貿業也取得…… 新興街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銊х彾闁割偆鍠嗘禒鍫㈢磼鐎n偒鍎ユ繛鍏肩墪閳规垿鎮╁畷鍥舵殹闂佺粯甯$粻鏍蓟閻旇櫣纾奸柕蹇曞У閻忓牏绱撴担鍝勵€撶紓宥勭窔瀵鎮㈢悰鈥充壕婵炴垶鐟$紓姘舵煟椤撶儐鍎戠紒杈ㄥ浮椤㈡岸宕卞▎鎴炴闂備礁鎼悮顐﹀礉瀹€鍕叀濠㈣埖鍔栭幆鐐淬亜閹扳晛鐒哄ù纭锋嫹 QQ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倿閿旈敮鍋撶粭娑樻搐缁€鍐ㄢ攽閻樺疇澹樼紒鐙€鍨堕弻銊╂偆閸屾稑顏�107485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