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林世居位于鎮隆鎮大光山下,于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創建,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總面積1.4萬平方米。圍屋寬128米、長108米,四周圍墻高9米,內有住房262間,9廳18井。圍屋建筑采用了大量的傳統技藝,使用了大量的工藝品,使圍屋顯得古樸、典雅。傳統技藝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磚雕、壁畫等,它的瓷嵌技藝,在惠州建筑史上首開先河。
崇林世居,創建者為葉文昭,號崇林,本是一個普通農夫,農閑時賣鹽,開始時走村串戶,后來就走南闖北,鹽業生意越做越大,遂成當地巨富。發達時的葉文昭已近晚年,抱著一個樸素的念頭,希望為子孫后代留下產業,以振家聲,于是建了這座巨大的圍屋。圍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長逝。其后兩百年的風雨中,這座巨宅所獲得的聲望,倒遠遠超過了當年的鹽商葉文昭。圍屋遠看像一座城堡,實際上更像一座城池,墻高9米,厚近1米,長寬均超過百米,墻上本來沒有窗戶,而是散布著數百個槍眼,圍墻上設有“走馬道”,寬可馳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圍屋的墻壁上忠實地記錄著歷史,“文革”時的標語仍然墨跡斑駁。但檐角蔓生的荒草,告訴世人這里實已久疏人煙。如今的葉氏后人已不愿再住老屋,紛紛在外面建了樓房,過上了現代生活。圍屋已如同空城,只有兩位老阿婆留戀著舊居,希望終老于此。其中一位姓唐的阿婆已年近九旬,她14歲嫁入葉家,26歲便開始守寡。她最喜歡講的故事,就是指著北面青山上的天空,告訴聽者,當年日本人的飛機是如何低飛至此,在圍屋的后圍投下一顆顆炸彈,其中一顆要了她丈夫的命。有些主人將房屋租給了外來的打工者,月租三四十元。熱鬧時候還是有的,每逢中秋或春節,葉氏后人都要回來,在老舊的圍屋門上貼對聯,放鞭炮,在圍屋中的祠堂拜祭先人,這座祖宅是他們心里的家族之根。鎮隆鎮:鎮隆鎮位于惠州市惠陽區西南部,處于深莞惠市域邊緣,北連仲愷高新區,西接東莞市。轄區面積149.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7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8萬人,外來人口4萬多人,下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鎮隆鎮素有“荔枝之鄉”的美譽,盛產優質荔枝“糯米糍”“桂味”,成功申報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圍屋—崇林世居、惠陽第一高峰白云嶂均在境內,鄰近新圩白云嶂…… 鎮隆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