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十分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深入挖掘蒙元文化,不僅是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舉措。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蒙元文化的搖籃,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走向輝煌的地方。13世紀初,中國北部的蒙古民族興起,成吉思汗西征,建立了橫跨歐亞草原的蒙古帝國,影響所及,震撼了當時整個世界。50年后,即13世紀中葉,他的孫子忽必烈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建立元上都,元代紀年開始。隨著元朝的建立,中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三百多年的0與戰爭,元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封建王朝。歐亞大陸由戰爭轉為和平,長期的封建壁壘被打破,東西方的交流空前頻繁。以成吉思汗、忽必烈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國,不僅實現了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同時也在廣泛的領域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歷史證明,蒙古民族在推進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蒙古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經千百年的歷史興衰,卻始終沒有被歷史的煙云所湮滅。至今,生活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族仍保留著濃厚的蒙元時代遺風,極具傳奇色彩。
為深入開發旅游資源,打造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內涵的蒙元文化旅游精品,弘揚蒙古民族在創造世界文明史的歷程中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為世界蒙元文化研究搭建平臺,推動錫林浩特市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錫林浩特市在爭取多方意見的基礎上開始建設蒙元文化苑。
為加快項目的進展,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按照國際化、現代化、民族化的原則,將蒙元文化苑建設成高檔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精品。蒙元文化苑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內蒙古大學美術學院、內蒙古美術協會、內蒙社科院等多家學術機構,眾多專家反復論證、研討的基礎上達成共識,編制整體規劃。由清華大學景觀規劃設計院對蒙元文化苑整體景觀進行全面的規劃和布局,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建筑設計。
蒙元文化苑總投資3億元,建設內容包括蒙元文化博物館、民俗館、民族歌舞劇院、蒙元文化研究中心、蒙元歷史名人雕塑群和科技文化長廊等,集中展現蒙元的輝煌歷史和蒙古族對世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貢獻,是一座全面反映蒙元歷史的旅游文化景區。
蒙元文化博物館,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通過文物鑒證蒙元時期的輝煌以及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建筑風格體現歷史性、民族性、時代性的特點。目前,蒙元文化博物館內藏有蒙元時期印章、符牌、服飾、金銀器、石雕、陶瓷、繪畫、兵器、建筑構件等文物,涵蓋了蒙元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科技等諸多領域。館藏文物中有將世界火炮史提前34年的銅火銃;在中國陶瓷史中為元代所獨有。尤其是蒙元時期的納石失織金錦和各類絲、毛織品藏品豐富了我國館藏服飾紡織品的種類,填補了部分歷史時期服飾紡織品收藏的空白。蒙元時期無論是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國館藏文物中,蒙元時期的文物數量較少。蒙元文化博物館以其獨特和極具價值的藏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蒙元時期的歷史文物收藏。
蒙元歷史名人雕塑群,通過雕塑展示蒙元時期的輝煌.通過人物展現歷史畫卷,它涉及蒙古族軍事、文化、藝術、醫學天文等領域,近200多件(組)雕塑,以圓雕和浮雕兩種形式展示蒙古族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雕塑分為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蒙古族雕塑群、以忽必烈為代表的元朝雕塑群和以明安圖為代表的科技文化名人雕塑群。
民族歌舞劇院,通過動態的形式再現蒙元歷史曾經的輝煌.主要通過展示民族歌舞、民族婚禮、好來寶、馬頭琴演奏、長調歌曲等活動,動態的再現蒙元時期輝煌的歷史,同時兼顧大小型會議。
蒙元文化苑計劃總投資3億元,其中包括建筑、規劃、設計、景觀等。蒙元文化苑建設項目整體策劃、規劃、設計工作已全部完成,苑區供水、供電、部分道路和雕塑工程已完成。計劃2007年年底工程全部完工,為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建設蒙元文化苑,是錫林浩特市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點的一項重要舉措,它的建成必將為世界蒙元文化研究提供有力平臺,使蒙元文化研究視點由國外移至國內,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蒙元歷史專題研究基地,有利于弘揚和保護民族文化,提升錫林浩特市文化旅游品位,促進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為自治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