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發撥子(俗稱“王八脖子”)遺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郊金廠鎮。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是生活居住區,東部則發現相當數量的墓葬。其墓葬非常有特色,分為土坑墓、積石墓、方壇積石墓、階壇積石墓等,還發現了以女性為主體的40余人的合葬墓。其中積石墓、方壇積石墓反映出高句麗時期的一種特殊葬俗,與這兩種墓葬同期的生活居址的發現對于研究高句麗的起源與發展、早期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介紹
時代:秦漢
萬發撥子是吉林省東南部、鴨綠江上游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遺存之一。貌形態較為獨特,西部為圜丘,東接平緩的漫崗山脊并與連綿的高山相連,形態近于俯臥的烏龜,山體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遺址南側為現代村落,向前半里許,金廠河經遺址東南部注入渾江。遺址年代跨度長,分別相當于新石器、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魏晉及明代,大致涵蓋了吉林省東南部、遼寧省東部及朝鮮半島西北部的文化序列。萬發撥子遺址對研究東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及其與朝鮮半島的文化關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圜丘及山脊上多見生活住址;東部則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墓葬,形成東西長750米、南北均寬200米的遺存分布區,面積為15萬平方米。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明代晚期,其間歷經了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等四個時期。這六個時期包括有新石器、先高句麗、高句麗早期土著、高句麗中晚期、滿族先世等五種文化性質的遺存,代表了六種新的考古學文化。
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是生活居住區,東部則發現相當數量的墓葬。其中積石墓、方壇積石墓反映出高句麗時期的一種特殊葬俗,與這兩種墓葬同期的生活居址的發現對于研究高句麗的起源與發展、早期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發掘面積6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分別相當于新石器、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魏晉及明代。其墓葬非常有特色,分為土坑墓、土坑石槨墓、土坑石槨石棺墓、大蓋石墓、大蓋石積石墓、積石墓、階壇積石墓等7種,還發現了以女性為主體的40余人的合葬墓。雖然分期上仍有缺環,但基本建立了從石板墓到積石墓比較清楚的序列,能看出前后傳承。
文化類型
其中積石墓、階壇積石墓反映出高句麗時期的一種特殊葬俗,此次發掘區分出的6種考古學文化遺存,分別代表了6種新的文化類型:具有明確層位關系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在吉林南部系首次發現:二期青銅時代陶鬲的發現,糾正了鴨綠江中上游地區不使用陶鬲的這一傳統看法:三期銅短劍和鑄范的出土,表明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區域已存在自己的鑄造業;四期環山圍溝表明西漢時期該遺址是一個大型村落,推測應為高句麗早期的土著遺存;五期高句麗中晚期土著遺存,其陶器融合了中原與土著文化的特征,該遺址的分期工作把高句麗文化與本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聯系起來,將對東北亞青銅時代及高句麗遺存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已發現22座四個不同時期房址,三個不同時期的墓葬56座。其墓葬非常有特色,該遺址反映出高句麗早期及先高句麗時期的社會生活。雖然分期上仍有缺環,但基本建立了從石板墓到積石墓比較清楚的序列,能看出前后傳承。
價值
對高句麗起源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是東北邊疆地區年代跨度較大,文化性質復雜、文化堆積較厚、文物最為豐富的一處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藝術價值。
首次確定了高句麗早期生活居住址地文化內涵;具有傳承關系的墓葬形制為高句麗墓葬起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大量人骨為高句麗文化體質人類學的DNA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標本。該遺址的分期工作把高句麗文化與本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聯系起來,為青銅高句麗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深入研究樹立了一個可供參照的標尺,對東北亞青銅時代及高句麗遺存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通化市萬發撥子遺址26座墓葬及灰坑0土的豬骨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該遺址中家豬和野豬在食物結構上的差異,探討了采用食譜分析方法鑒別家豬與野豬的可行性.未污染豬骨的骨膠原δ13C和δ15N分析顯示,豬主要以C3類植物為食.家豬與野豬的δ13C值無明顯差異,但δ15N值的差異顯著,這當與家豬食物中包含較多的蛋白質有關.家豬與野豬食譜的內在差異,預示著通過食譜分析方法科學鑒別家豬與野豬和探索家豬起源,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金廠鎮:十幾年來,金廠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很大發展,人居環境逐年得到改善,全鎮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于 1996 年被通化市評為 “ 十強鎮 ” , 1999 年被吉林省評為綜合經濟改革試點鎮, 2001 年在吉林省所有綜合經濟改革試點鎮評比檢查中獲得第二名,被列為吉林省十強鎮預備鎮。現已連續三…… 金廠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