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殿:舊名“小般若禪林”。在衡山赤帝峰下。相傳為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僧慧思所建。明太祖朱元璋送來大《藏經》一部,因此命名藏經殿。《藏經》早已失散。藏經殿附近,林壑幽深,古木參天,環境優美,有“藏經殿之秀”的盛譽。
藏經殿,是一座寺廟,在衡山赤帝峰下,距離民俗文化城約1.5公里。寺廟始建于南朝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當時名為“大般若禪林”,是南朝慧思禪師的道場。慧思禪師學識淵博,生前曾把佛教和當時高度發達的中國文化傳給了日本僧人,在日本佛教史上很有影響。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賜給該寺《藏經》一部(后失散),所以改名藏經殿。藏經殿在明萬歷年間被大火燒毀,1936年又重建,2011年依據原貌再次重修。如今此處古樹參天,環境幽靜,游人也不多,歷來以風景秀麗和清靜而著稱。
藏經殿的殿宇建筑極具特色,這里沒有一般佛寺都有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筑,只有一座單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筑。整座大殿由26根花崗巖石柱支撐,殿內外全是雕梁畫棟,紅墻綠瓦,裝飾華麗,是南岳寺廟中最為秀麗的殿宇。殿中供奉的是泰國華僑黃捐贈的毗盧遮那佛。
在藏經殿的右邊,有一座鐵瓦石屋稱為“香積廚”,是為紀念這里一位燒火的老和尚而建的。在香積廚后面有一幢玲瓏別致的鐵瓦石屋別墅,名“古華居”,是由1937年長沙警備區的劉膺古處長和夫人李愛華所建。
藏經殿周邊還有幾種奇怪的自然現象。在距藏經殿不遠的北面有一個池塘叫“龍池“,每年“驚蟄”前后的兩三天,成千上萬的-云集在龍池的周圍,竟相鼓鳴,一點都不怕人,這一奇觀被稱為“龍池蛙會”。還有一奇特自然現象就是“古殿靈光”:在藏經殿有一片靈田,每當夏季晴朗之夜,無數螢火蟲匯聚一起飛舞,螢光如燭,把殿宇和四周的古樹照得通明透亮。
“不到藏經殿,不知南岳秀”,作為南岳風光四絕之一,藏經殿不僅有連理枝、同根生和搖錢樹三株古老的奇樹,還有梳妝臺、美人池等一系列哀怨動人的傳奇故事。它位于海拔1145米的祥光峰下,始建于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是南岳佛教開山祖師慧思和尚所建,原名叫小般若禪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頒賜《大藏經》一部于該寺,故改名為藏經殿。藏經殿以秀麗著稱,這里環境幽靜,氣候宜人。夏天平均氣溫為17.8℃,中午只有22.5℃,是避暑消夏的最佳去處。藏經殿幾經廢興修葺,寺名屢改,現存建筑為2011年原貌重修。
藏經殿的建筑規模宏偉,殿宇建筑極具特色,這里沒有一般佛寺具有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筑物,只有一座單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筑,面積達300多平方米。殿體由26根花崗巖石柱支撐,氣勢非常宏偉,殿內外全是雕梁畫棟,紅墻綠瓦,裝飾華麗,是南岳寺廟中最為秀麗的殿宇。殿中供奉的是來自“千佛之國”的泰國的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象征著佛法普度眾生”。佛像純銅鍍金,高1.32米,重256公斤,是泰國華僑黃彰任先生于1980年捐贈的。殿中花崗巖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
我佛所宗,真如貝葉;
眾經之長,妙法蓮花。
真如指的是佛性,貝葉是指佛經;妙法蓮花是指《妙法蓮花經》。可見此廟一直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廟。佛堂樓上是過去收藏經書之地,叫“藏經樓”。可惜大藏經在文革中被燒毀。藏經殿右邊的鐵瓦石屋稱為“香積廚”,是為紀念這里一位燒火的老和尚而建的。在香積廚后面有一幢玲瓏別致的鐵瓦石屋別墅,名古華居,是1937年由時任長沙警備區劉膺古處長和夫人李愛華所建。石門兩邊刻有對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進門后的石階臺上有一座小0叫明心樓,此處涼爽幽靜,是一個避暑消夏的好地方。在古華居前約200米有允春亭,建于1935年,是當時國民政府湖南省建設廳廳長余籍傳為其母親祝壽而建,祝母壽如春天永遠長駐人間,故名“允春”。
藏經殿有幾種奇怪的自然現象。一是群蛙朝圣,在距藏經殿不遠的北面有一龍池,相傳龍池深不可測,可通南海。每年驚蟄節前后兩三天,成千上萬的蛤蟆云集在龍池的周圍,重重疊疊,竟相鼓鳴,聲傳數里,毫不怕人,最大的一斤多重,最小的也有二兩,這是南岳山中一大奇觀。這一奇觀被稱為龍池蛙會或群蛙朝圣。還有一奇特自然現象就是古殿靈光,在藏經殿有一片靈田,每當夏季晴朗之夜,無數螢火蟲匯聚一起飛舞,螢光如燭,把殿宇和四周的古樹照得通明透亮,人稱古殿靈光。
藏經殿秀麗的景色,優美的傳說,更鑄就了引人入勝的條件,故使得不少高僧在此駐錫,無數名人到此游覽。此處確實是觀光游覽、休閑渡假、避暑消夏的好去處。
地址:衡陽市衡山風景區內,距離“民俗文化城”約1.5公里。
電話:衡山風景區0734-5673377
官方網站:衡山風景區http://www.nanyue.net.cn/
開放時間:
寺廟白天一般都開放,寺中的師父清晨很早就會起來做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