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干貞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干貞故居原是管干貞六世祖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管紹寧的“探花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故居南臨顧塘河、北瀕白云古渡、西鄰蘇軾藤花舊館和呂宮狀元府、東銜趙翼及楊廷鑒宅。大門設在整個宅第的東南面,門檐高聳,兩側磚門柱守望,石框大門外有兩級石階及坡石。
據史料記載,故居在清代有南北縱向八進,偏宅數進。民國初年,北面三進中的兩進平房一進樓房被焚于一旦,但仍存有中軸線主宅五進與后廳西側偏宅三進。管紹寧字幼承,一字謐如,號誠齋,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年間,管紹寧先是升任少詹事,后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崇禎帝吊死煤山后,福王在南都監國。管紹寧以少詹事拜禮部尚書。一時,所有監國及登基儀禮,均出其手。期間,管紹寧曾上疏請求恢復建文帝尊號、紀年,恢復遜國諸臣方孝孺等教坊司舊籍名,并建議撫恤靖難諸忠臣,又極陳“兵驕不足用”。后因與錢謙益等意見不合,請求歸養。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都被清兵攻破,知府宗灝以管紹寧拒不剃發降清,將其逮捕,遂斬之。其三個兒子和妻子、媳婦均無幸存。獨遺一孫,前日偶至婦翁陳震生家不肯歸,才幸免于難。據說管紹寧被逮捕后,曾表示:“國家已經亡了,當臣子的本應赴死。”他在監獄之中,置酒慷慨而言“從今而后獲死所矣”,遂自盡身亡。管干貞(1734—1798),曾用名干珍,字陽復,又字旸復、陽夫,號松崖。管紹寧六世孫,清常州府陽湖人。乾隆二十年(1755)生員,歷任陜西道監察御史、充國史館總纂官、貴州道御史、京畿道監察御史、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卿、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監禮部侍郎、工部右侍郎兼管吏部右侍郎。乾隆五十四年(1789)遷漕運總督(從一品),統督八省漕糧,后加兵部侍郎銜、右副都御史銜,威重一方。乾隆五十五年(1790),因督漕運有政聲,乾隆帝曾親召見,褒獎其賢能有才干,獲賜花翎、黃馬褂。管干貞居官清廉,弊絕風清,鯁直無私。其擔任諫官時,糾劾大員無所顧忌;在任漕運總督時,干練公允。嘉慶三年(1798)卒于京城,終年65歲。管干貞還是“常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畫在當時頗有盛名。他善畫花鳥,尤精于著色牡丹。他在經學、小學、史學等方面也很有建樹,著有《五經一隅》、《明史志》、《黃門篆說義》、《玉書》、《延陵志余》、《管松崖文集》、《松崖詩鈔》等10余種著作。故居歷經數百年風雨變遷,風韻猶存。空氣里,還留存著舊時主人書齋里的翰墨書香味;院落里,還彌漫著梅花的芳香……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天寧街道延陵西路前北岸27-28號
管干貞(1734~1798) 字復陽,號松崖。陽湖人,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貴州道御史、光祿寺卿、內閣學士、工部侍郎。乾隆五十四年起任漕運總督。他官聲廉正,弊絕風清;性格凝重,耿直無私。擔任諫官時,糾劾大員無所顧忌。任漕督時,干練公允,乾隆帝贊為能干;恤丁愛民,上下都稱贊他慈惠。嘉慶元…… 管干貞詳細信息++
天寧街道:天寧街道,位于常州市北大門,是市區繁華地段之一,為常州水、陸、空、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轄區面積約8.3平方公里,下轄15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村(解放村),人口11萬。旅游景點有:古運河風光帶、紅梅公園、東坡公園、兩岸垂柳碧波、煙水空蒙、漁舟唱晚、龍舟競渡。 常州市天寧區天寧街道辦事處位于常州市區北大門,是市區最繁華的地段之一,是常州市水、陸、…… 天寧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