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炮臺遺址位于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大港東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磯頭。
圌山炮臺依山面江,地勢險要。該炮臺建于1840年,炮臺陣地分兩處,一處在山腳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長約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處中部斜坡下靠江處,現存母堡三口,暗堡式,進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長約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彈藥庫一座,長方形。均為黃砂石灰質地。
圌山關炮臺遺址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與對岸的順江洲(現高橋鎮),構成一公里的隘口,這就是"圌山關"。圌山關炮臺由圌山炮臺、順江洲的大沙炮臺和江都的三江營炮臺組成。圌山炮臺設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大磯頭、二磯頭上。炮臺共有三處,眼前這一處保存比較完整。它雄峙在二磯頭上,暗堡式的結構,全長30余米,跑口對著江面。分三個炮室,內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寬度6米,脊頂高3.6米,進深8米,炮臺口寬2.5米,門寬5米。門側附小彈藥庫4個。堡壁厚3-5米。從塌落的頂部看,炮臺系用黃泥、石灰、細沙分層澆筑夯實。記載,當時圌山炮臺共有20門炮,80名守軍。大沙炮臺遺址在灘頭隆起,炮臺南西兩側的兩座彈藥庫依稀可見。鴉片戰爭時期,清廷在江南抗英的是威武將軍奕經和兩江總督牛鑒。1842年7月13日,英軍艦隊艦25艘補給船47只,2000多人,到達三江營水面。7月14日,偵察艦伯魯多號和0-神號駛至圌山。圌山炮臺大沙炮臺開炮,激戰一個多小時,命中敵艦后艙,敵艦退回三江營錨地。7月15日,英軍調集9艘軍艦前來報復。雙方對峙許久。我彈盡臺毀,守軍將士撤離。恩格斯《英軍對華的新遠征》中有述•••。抗日戰爭中此地又發生激戰……炮臺最后由從丹陽過來的日軍占領。”
大路鎮:1929年為大路鎮,1949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87年改鎮。位于鎮江市區東郊,北臨長江,距?鎮江市區31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5萬。東臨長江,揚中長江大橋西橋頭堡立基于境內。218省道過境。轄大路、新港、小港、普照、許弄、永安、建東、延安、南元、西戴、照臨、宗張、勤廉、圌山、武橋、長征、薛巷、東岳、王巷、田橋、勤余21個…… 大路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