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六年二月,護國軍進攻瀘州受挫,退守納溪,在納溪的咽喉——棉花坡一帶阻擊敵人。三月中旬,護國軍分三路再次進攻瀘州,取得階段性勝利,扭轉戰局。為紀念護國戰爭在瀘州市納溪區留下的豐功偉績,納溪區修建了護國公園,希望護國戰爭的輝煌歷史能代代相傳。
護國公園位于藍安大道和紫陽大道的交匯處,是從瀘州南部進入瀘州的必經之地,有極其重要的宣傳作用。占地約130畝,總投資約6500萬元,主要包括護國戰爭雕塑群、天文氣象站、護國戰爭紀念館和楠木灣水體公園四大部分。護國公園是川南地區最大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主題公園,既滿足了市民日常休閑和廣大青少年實踐學習的需要,又發揮了紀念護國戰爭、弘揚紅色文化的積極作用。
公園前驅廣場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廣場中心正在建設一個以蔡鍔將軍和護國戰爭為主題的大型雕塑。雕塑基座高9.6米,以槍托為造型,主雕塑高4.5米,以蔡鍔將軍策馬揮手造型,下部以棉花坡戰役、戰爭場景為內容,整個雕塑有鮮明的主體和內涵,濃縮了護國戰爭在納溪的輝煌戰況,展現了蔡鍔將軍的英雄氣質和文韜武略,呈現了朱德元帥成名之戰--棉花坡戰役的戰爭場景。以及在中華民族何去何從的歷史關頭,各族各界人民覺醒,自覺躋身時代前列,以天下為己任,首舉義旗,打響反袁護國戰爭第一槍的壯舉。體現為廣大人民利益挺身而出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強權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為正義事業甘于犧牲奉獻的精神,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道德精髓。
往下走,是楠木灣湖,湖水清澈,湖畔有亭。這里是護國公園中最適合市民休閑娛樂的集散場所,服務周邊居民,環境優美,這里的臨水休閑區是由原有池塘改造而成,能滿足垂釣、散步等休閑功能。
護國公園已于2012年9月正式開放,開放以來,一直是納溪區人民駐足、休閑的首選地。現在仍在進一步完善公園服務設施和綠化,提升公園品質,使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也是展現納溪紅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場所。
與護國公園配套建設的是護國戰爭紀念館,原名陶家大院,始建于1852年,為本地地主陶達夫所建,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大院總占地面積8655平方米,呈四合院布局,原有三朝門,三重堂,四事院,八天井,大小住房并雜屋38間。陶家大院曾是護國戰爭中棉花坡戰役的指揮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和人事變遷,但絕大部分仍然保護完好,展示著川南民居建筑的傳統文化,見證著鐵血護國的崢嶸歲月和云溪兒女的赤子丹心。
因此,為弘揚“護國”精神,傳承納溪文化,2012年春,納溪區委、區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逐步恢復陶家大院原貌,布展為中國第一個護國戰爭紀念館。
蔡鍔,(1882-1916) 云南軍政府都督,討袁護-第一軍總司令,上將軍。 湖南邵陽縣(今邵陽市大祥區)人,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邵陽縣親睦鄉一貧寒的農家。5歲隨父母遷居武岡縣山門。6歲入私塾。10歲讀完“四書”、“五經”,能寫流暢的文章,被譽為“神童”。13歲參與史學、詞章院試,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15歲考入湖南時務學堂。…… 蔡鍔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