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王廟也叫寶王宮廟,位于開陽縣雙流鎮(zhèn)涼水井村,始建于明代,后不知何因被毀,現(xiàn)存建筑為清道光至民國時期復建。建筑整體坐北朝南,建筑為不規(guī)則三合院,樓與牌樓門合二為一,戲樓、正殿、觀音殿、關圣殿、照壁等疏朗分布。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大朱砂廠主共同捐銀七千多兩重建寶王廟,到咸豐七年(1857)建成。
道光和咸同年間,寶王廟僧人和當?shù)厥考澰趯毻鯊R正殿后建觀音殿,寶王廟開始佛道同存。
民國七年(1918),寶王廟僧人在寶王廟天井后建尼姑庵。
1935年4月,紅一軍團長征經(jīng)過白馬時曾住于寶王廟。
民國后期,寶王廟是開陽縣第五區(qū)(雙流區(qū))糧倉。
1964年至1990年,為761礦廠的礦職工宿舍。
1990年,761礦關閉,寶王廟仍駐有761礦留下的職工。
1985年,寶王廟經(jīng)開陽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寶王廟經(jīng)貴陽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開陽縣文體廣播電視局與雙流鎮(zhèn)人民政府協(xié)商一致后把寶王廟移交給涼水井村委會管理,由村委會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2006年,寶王廟經(jīng)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