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北臨黑龍江,東靠烏蘇里江,縱跨撫遠同江兩縣市是黑烏兩江匯流的三角地帶。保護區總面積198089公頃,其中核心區66050公頃,緩沖區27964公頃,實驗區104086公頃,屬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由水生和陸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棲息地。全新世紀以來,三江濕地就形成于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舉世聞名的重要淡水沼澤濕地,具有典型的低地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而炎熱,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604mm,年平均氣溫2.2℃。
保護區內有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水系,河流57條,湖泡200余個,有獸類43種,鳥類259種,爬行類8種,兩棲類7種,昆蟲500余種,魚類105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東方白鸛、金雕等13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天鵝、白枕鶴、馬鹿、雪兔等47種,高等植物900余種,國家三類保護植物野大豆、黃菠蘿等4種,國家二類保護魚類施氏鱘和達氏鰉2種。
保護區于1994年建立,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2002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999年加入“東北亞國際雁鴨類保護網絡”,2002年加入“東北亞國際鶴類保護網絡”,2001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大赫黑契爾國家自然保護區、2006年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巴斯達克國家自然保護區、2010年與俄羅斯百隆斯-家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國際聯合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示范單位。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標兵”。
三江保護區通過爭取國家項目建設,已完成了綜合辦公樓、保護管理綜合樓等基礎設施,同時下設抓吉、海青、永發等7個管理站,以及荷花泡、姜明禮崗、馬圈島、瓦盆窯等19個管護點及十個流動管護站點。完成了局、站、點的三級管護體系建設。保護區設施設備完善,已配備了現代化的交通、通訊設備,已經全面實現從局到站樓房化、辦公監測自動化、交通工具機械化。
三江自然保護區創業者們通過不懈的努力,使保護區內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的瀕危物種有所恢復,鳥類的種群數量也有所增加。到2012年秋季統計,鳥類由建區初期的169種增加到了259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