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屯墓群位于青島市黃島區張家樓街道,年代為漢。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土山屯墓群位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內土山屯,為漢代墓群。群墓葬布局、封土、祭臺、棺槨形制、出土文物等均保存較好,構成完整的有機整體,在漢代中低級貴族墓葬發掘資料中非常罕見。
發現漢代時期封土15處,封土之下一般為兩座墓(封1下為四座墓)。墓葬之間有早晚關系,較晚墓葬打破較早的墓葬封土,再在墓葬上堆積新的封土,新的封土疊壓在較早墓葬的封土之上,從而整體形成一個更大的封土。部分墓壙-發現有溝狀遺跡,可能為排水溝或界溝。
共在7處封土的南側發現有磚構平臺,均位于封土南側的緩坡之上,略呈方形,邊長2-2.5米,其中封10磚構平臺中央放置有一灰陶罐。初步推測其應為“祭臺”性質的遺跡,其作用應是在墓前“露祭”時擺放酒食。部分封土發現存在早晚關系的兩處磚構平臺,分別對應早晚兩期封土。
漢代墓葬形制主要為巖坑豎穴磚木混槨墓,其中一些墓葬規模較大,并穴于封土之下,部分帶有墓道,呈“甲”字形。棺槨結構多樣,分別有三槨重棺、雙槨重棺、雙槨單棺、單槨雙棺和單槨單棺等;一般兼具磚槨和木槨,部分保存較好的墓葬,在槨頂之上發現有橫鋪的圓木或半圓木,似為象征屋頂房梁;槨室內除放置棺外,一般分邊箱或頭箱。M177葬制殊為復雜,槨室有“人”字形木槨頂和堂寢結構。有的槨外填有大量的陶瓦片堆積,多為破碎的建筑材料,與“積貝、積沙、積石”墓形制類似,可稱之為“積陶墓”。棺多為長方形盒狀,少量棺為獨木鑿空制作,其中M147和M157館外有麻布棺束髹漆的現象。部分墓葬人骨保存完整,出土大量頭發、胡須和指甲標本。根據出土的關于墓主身份的文字材料(印章和遣冊),可稱這批墓葬為“劉氏家族”墓地。
出土文物計1000余件(套),主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玉器和絲織品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壺、瓿等;銅器主要有盆、熏爐、帶鉤、印章、銅鏡、銅環等,其中銅鏡出土數量大,種類多,保存好;鐵器主要有削刀、佩刀和玉具劍等;漆木器發現較多且保存較好,主要有嵌金漆七子奩、盒、案、盤、樽、耳杯和木劍、木枕、木帶鉤、木杖、溫明、雙管毛筆、木牘和竹簡等;玉器主要有玉印、帶鉤、環、劍璏、佩和玉琀蟬等;絲織品雖有殘朽,仍然提取了紗帽、系帶、鞋襪等。
其中玉印、玉席、玉溫明、玉枕和木牘(竹簡)尤為重要。玉印出土M147,立方體形,側面有對穿小孔。墨書印面,分別為“蕭令之印”和“堂邑令印”,應為明器。玉席位于M147墓主人身下,保存完好,為琉璃片(鉛鋇玻璃)連綴的席狀葬具,以方形為主,少量圓形和菱形。片上鑄有柿蒂紋、龍紋和虎紋,紋飾部分貼有金箔,另有部分素面琉璃片,四角均有小孔,用以連綴。玉席與棺內底同寬,略短于棺內底。其底部鋪有一層毛氈類織物,疑為承托玉席之物。溫明發現于M147棺內北側,罩于墓主人頭部之上,盒狀,盝頂中央嵌琉璃璧,璧中央置包金箔木雕小龜;盝頂斜坡四角附有四只木雕包金銀箔螭虎;盒身內外側均鑲嵌有琉璃飾片,北、東、西三面側板內側均鑲嵌有一面素面銅鏡,盒身內放置包金虎頭木枕一件,另附有木雕包金的伏羲女媧和侍女等木偶。這類器物,以前有少量發現,多位先生對其定名曾有過討論。因本次發掘同出的遣冊上有自名,故可確知此器物即為“溫明”。這是發現的形制最繁復、工藝最復雜、保存最完整的漢代溫明實物。
共發現23枚木牘,其中9枚為遣冊,6枚為上計文書木牘,另有2枚名刺和數枚空白牘。M147出土的遣冊“堂邑令劉君衣物名”,其上有關“玉溫明”、“玉席”和“堂邑戶口薄”等記載,尤為重要。“上計”文書牘中,《堂邑元壽二年要具薄》、《諸曹要員集簿》、《堂邑盜賊命簿》和《囚簿》等記載了堂邑縣元壽二年的吏員數量、城池大小、戶籍人口、犯罪人數、庫兵數量、提封數量、疾病、墾田、錢糧市稅、傳馬數量、賑濟貧民、所捕盜賊及定罪情況。另有《元壽二年十一月見錢及逋簿》、《君視事以來捕得他縣盜賊小盜傷人簿》、《牧君移書要》、《堂邑元壽二年庫兵要完堅簿》等木牘。除此之外,M164棺中發現有一些竹簡,雖殘朽較為嚴重,仍發現其上有墨書字跡。
地址:青島市黃島區張家樓街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