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小新橋鄉志載,原新橋鄉共有27座寺廟。修善寺位于常州市新北區新橋鎮馬鞍村。顧光照編撰的《重建丁氏宗譜序》里說:“修善寺為常州古寺之一,建于隋代,今遺址尚存。”相傳,唐大中時,依水而筑的修善寺已成為一方地域之標志。至北宋年間,修善寺更是規模空前,廟房達5048間,還建有“地宮”,寺周有護廟河。原傳說有5048間,寺廟坐北朝南,朝東存房屋二進,第一進10間,長32.2米,進深5.8米,廊寬1.5米,脊高4.3米;第二進10間,面寬35.2米,進深7.9米;朝南存兩進房屋,第一進2間,進深5.6米,面寬6.1米,條石臺階;第二進6間,面寬25.4米,進深6.8米。均為一層,硬山造,磚木結構。存碑一通,為“修善寺祖堂碑記”,康熙癸未年仲冬,青石質,寬0.48米,高1.3米,厚0.12米。部分為廠房,部分仍用于宗教活動,有石獅已埋入地下,門墩石已斷,原有48畝田,另有2塊石碑埋在地下。修善寺與“皇宮案”,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民間故事。朱元璋收到密柬:“若要天下太平,從速撥去二丁。”密柬上說的“二丁”,就是先后高中狀元的丁氏兄弟。他倆出生于武進小新橋鄉一個叫“長巷”的大村落。原來,兄弟倆幼年喪父,全靠母親撫養栽培成材,得中狀元后他倆一心要讓母親晚年過得舒心幸福。老太太是個愛熱鬧的人,她從戲文上看到皇宮的華麗,硬要兒子帶她進京看皇宮。丁氏兄弟感到很為難,他們深知皇宮禁地,非比尋常處所,萬萬去不得的。無奈老太太死心眼,聽了兒子的話反而傷心地哭了起來。他倆是孝子,議論來,商量去,便想出了在鄉下仿建皇宮的主意。恰好離村不遠的一座寺廟突然失火,廟房已化為灰燼。劉伯溫提議移花接木,將這座仿皇宮的建筑改為一座像樣的寺廟了卻這場公案。丁氏兄弟聞言狂喜,雙雙叩拜軍師化險為夷的大恩,并祈求賜題寺名。劉伯溫沉思了一會兒說,難為你倆對母親一片善心,便題名“修善寺”。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鎮馬鞍村委常州正祥鑄造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