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墓碑為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20)季歲次已卯夏六月”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王大莊村南原寶堌寺小學院內。此地位于豐縣中部,復新河西側,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墻邊有楊樹,校院四周是農田,長滿農作物。四周是大田,門前有條大路通往附近各村,南面不遠處有條沙支河,東西兩邊不遠處有公路,交通十分方便。丁蘭,西漢河南人,生卒年代不詳,后定居豐縣丁蘭集村,因孝母,漢宣帝時拜為中大夫,死后葬于丁蘭集。據明版《豐縣志》載:丁蘭,河南陳州人,后寓居豐縣東十里小張橋(今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早喪父,事母至孝。及母喪,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刻木事親,所表達積極意義所在,也是丁蘭孝道核心思想。《二十四孝》:“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丁蘭墓碑,經多次移動,已不在墓地,墓在何處,無可考證。“文革-”時期,碑被推倒摔斷,到處移放,當過大門墊腳石,后又挖出,存放此處。現丁蘭墓碑嚴重殘缺,青石質,還剩底半部,又斷為兩截,殘碑還剩高0.96米,寬0.57米,厚0.17米。碑面大字清晰,小字多數模糊不清,僅能辨認出“江蘇徐州府□□□立”,存放在原寶堌寺小學院內東墻邊。小學合并后閑置,部分房屋改作飼料加工廠,有大鐵門,四周圍墻,墓碑臥地存放,亟待保護。
開發區(鳳城街道):江蘇豐縣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徐州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起步規劃11.7平方公里,遠期規劃可達60平方公里,于2006年5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批準為省級開發區。近年來,豐縣經濟開發區立足于工業發展的“先導區域”和城市建設的“綠色板塊”,圍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平臺打造,力爭做美環境、做優產業、做強實力,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發展步伐顯著加快,連續5年…… 開發區(鳳城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