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溝慈云寺位于祥云縣云南驛鎮芹菜溝村慈云山,始建于清代中后期,為阮氏一姓建造,寺名“慈云”,來源于“如來慈心,如彼大云,蔭注世界”一說。寺院為一進兩院式布局,占地面積4.98畝,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坐南向北,將中軸線和山勢科學地結合在一起,逐臺遞升。現存主要古建筑沿軸線由外向內布局依次是斗母閣、東廂房、西廂房、觀音殿、子孫殿、土主殿、玉皇閣、羅漢殿(東)、羅漢殿(西)、三教閣等。
斗母閣為三開間重檐小青瓦四角攢尖頂三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觀音殿為三開間單檐小青瓦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東廂房、西廂房、子孫殿、土主殿均為三開間小青瓦硬山頂木結構建筑。玉皇閣為重檐小青瓦六角攢尖頂二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三教閣為三開間單檐小青瓦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東西羅漢殿均為三開間單檐小青瓦硬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
慈云寺是集儒、釋、道三教于一體的寺院,每逢農歷春節在慈云寺都要舉行洞經音樂誦經拜唱,耍獅子、唱花燈的傳統活動,同時其獨具特色的木結構古建筑群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古樸莊重,極具地方特色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構建在建筑上熠熠生輝,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古建筑技藝,使寺院充滿濃烈的藝術氣息,對滇西地區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的發展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2011年,芹菜溝慈云寺被列入祥云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7年8月14日,芹菜溝慈云寺被祥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以慈云寺外墻滴水為界,向外延伸10米。
建控地帶:不再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