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春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壽縣城關壽春鎮、城南九龍鄉境內。壽春城作為戰國時期楚國的最后一座都城,有著非常豐富的楚文化遺存。
遺址布局方整規矩,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其規模僅次于燕下都。該城東、西、北三面臨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內呈矩形分成15個區域,每一區域內系統規劃有水道。這種城市布局與同時期列國都城相比可謂別具一格。發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國發掘的楚墓中規模最大、年代與墓主確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認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銅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約400公斤。
壽縣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壽春為壽縣縣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自陳遷都壽春。壽春古城以其獨具魅力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享譽海內外。
壽春歷史為軍事重鎮,位于淮南岸的八公山下,肥水饒城而過,古稱壽春、壽陽、壽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壽春古城墻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城墻,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城墻為北宋熙寧年間重建,石基磚壁,高8.33米,頂寬6—10米,周長7147米,城內面積3.65平方公里。城有四門,門上陰刻其名,東賓陽、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古城墻以甕城、城門、護城河、吊橋、角樓、警輔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組成一個完整防御體系,在冷兵器時代形容它為“金城湯池”或“固若金湯”,歷史上有“鐵打壽州城”之說。1991年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壽縣縣城被洪水圍困,城外一片0,而城內安然無恙。
壽縣是全國文物大縣。由-題寫館名的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著上自殷商下迄明清不同時期的文物達6000余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就有數百件。
各教俱全,安居一城,是壽春古城一大特色,也是楚文化博大和寬容的重要體現。城東有江淮名剎報恩寺(舊名崇教禪寺、東禪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鼎盛時期擁有僧侶數百人,建筑規模雄偉;城西有明代清真寺,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清真寺;城北八公山上有江淮地區道教中心四頂山帝母宮;城中還有孔廟和基督教堂。
在壽春古城,可欣賞到州署、奎光閣、泮池、留犢祠、狀元府、箭道巷等古建筑,能聽到“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相”、“當面鼓,對面鑼”、“趙匡胤困南唐”、“時苗留犢”、“離鄉草”等優美的故事和傳說,還能品嘗到“大救駕”糕點、八公山豆腐等名吃。
保護范圍:東至護城河東河堤,南至明珠大道以北,西至西城墻以西50米,北至八公山山腳瑪瑙泉一線,東南至黃家莊子,西北至嚴家圩以西400米,東北至距壽縣城墻外1500米處。西南小城保護范圍自城垣外擴5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至淝水東岸堤壩以東10米處,南50米,西至壽西湖農場一線,北至八公山山脊一線外擴50米。西南小城建設控制地帶范圍為保護范圍外四周10米。
壽春鎮:壽春鎮是壽縣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全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同時又是國務院命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本鎮座落于淮河中游南岸,背靠流傳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歷史傳說的八公山,東隔淝水之戰古城場與煤城淮南相鄰。S203線、S301線和合阜路三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本鎮曾為楚國故都,歷史悠久,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墻,華東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清真…… 壽春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